六三 光绪妃子之简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2/2)
以前,珍妃经常在宫内着男装和光绪玩耍,这些虽然在那个年代已经非常出格了,但由于未涉及到别的事情,所以大家也都装着看不见。虽然也有人偷偷报告了慈禧,但慈禧认为那是青年男女的事情,还是算了,又未涉及到龙颜之类的事情,能过去就过去了,也就没管。但这次珍妃穿龙袍的事情可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在当时就是犯上。
慈禧把光绪和珍妃叫过来,责骂了一顿。但光绪和珍妃把责任推到了隆裕脑袋上来,认为这件事情是隆裕告诉了慈禧,所以对隆裕恶语相加。隆裕非常委屈,这件事情虽然跟自己没任何关系,但自己本身就应该去管的,自己没管,也没招来什么好处,相反让慈禧和光绪对自己都有意见,闹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这个时候,隆裕只对光绪说了一句话:“皇上还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吧。”可没想到,就是这句话,招来了光绪的一顿臭骂,认为隆裕是嫉妒他和珍妃的爱情,认为隆裕可恶,到处告状,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打了隆裕。当时的隆裕,又羞又愤,真的是死的心都有,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大病了一场。
光绪在很多事情上与慈禧对着干,这也让隆裕吃尽了苦头。珍妃卖官事件,在慈禧杖责珍妃的时候,可怜的隆裕竟然被眼前的景象吓得晕了过去。慈禧非常不满意隆裕的表现。珍妃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作为皇后理应出面管一下,也应该让皇上收心,不能肆意妄为。但隆裕根本没做到,如今还在处罚珍妃的时候,出面劝阻不说,竟然当众晕倒。所以慈禧非常生气。当隆裕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慈禧对光绪说:“就算皇后真的死了,你放心,我从今以后也不再为你立皇后。”隆裕一听,心顿时凉了半截。她知道,自己如今的表现完全不能让老太后满意。同时,作为叶赫那拉家族的成员,自己的表现与慈禧的叱咤风云迥异。所以老太后看不上自己是必然的。
在当时皇宫内,隆裕作为皇后,是后宫统领,于是珍妃认为自己的行动暴露,就是隆裕到慈禧那告的状。从此以后,不但珍妃、瑾妃对隆裕表现得更加不友善,就是光绪,对隆裕态度也越加恶劣。因为他们知道,即便是对待隆裕再恶劣,隆裕也说不出什么来。隆裕当时对这件事情并不是很了解,对珍妃和光绪的事情也懒得去管,但不管是不是隆裕的责任,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隆裕。
当年宫内为了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比较紧张。迎来送往,各种缴费,都必须说得过去。作为珍妃,钱不够用,可以买官卖官,而隆裕只好自己节俭。当年隆裕宫内的太监,也曾亲眼看到隆裕是怎么节俭的。
一个叫信修明的太监在《老太监回忆录》里说:
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由于宫内为了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不够花,皇后更是因为大事小情的需要用钱。但她从来不开口向别人要,或者在太后或皇上面前说自己的事情。钱不够花的时候,皇后就让我拿她自己的东西,到典当行去当,这么过了好几年。有时候,皇后也对我们抱怨,说再怎么节约,每个季节的钱还是不够用。最起码的每年的节日、老太后和皇上的生日都是必不可少要花钱的。虽然这个时候老太后和皇上也会给赏赐,但总抵不过皇后所花的钱来的多。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皇后也都身先士卒,从来不吝啬自己的钱,所以钱根本是不够花的。日常开销就要一大笔,还有经常跟各个王府的王妃、命妇交往,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如果不赏赐,就显得皇后太吝啬。可一旦赏赐,钱是不能少的,否则会有怨言。还有,皇后宫内人口比较多,皇后就命令下边的宫女做点针线、条带以及锦匣等东西,这些东西,虽然不是皇后自己用,每年都得送人,但这些也都得用银子。还有到了年节的,每位贵妃都要对底下人进行赏赐,皇后也不例外,对于皇上殿内的太监、太后宫的太监,和自己宫内的太监都要进行赏赐。高级的太监,每到节令,一位皇后国母不赏赐些东西是自觉着过不下去的,因此每每都会觉得用度不足。按照司房的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无所谓,太后见奏一定有说辞,会责怪皇后用度太费。于是一般到了报奏的时候,明明不足,还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皇后的账上反倒假存了巨万的银两。皇后为此常忧虑太后查账。不过庆幸的是庚子变乱,皇后的一笔糊涂账随时代勾销了。皇后所应管的珍妃、瑾妃也是按年按月向钟粹宫奏报。瑾妃老实,不敢浪费,所以她倒不用发愁报假账的事情,但说实话,她对底下人也不如皇后对底下人那么大度。珍妃恃宠,不听那一套。皇后对珍妃末后唱了一出“砸鸾驾”。及庚子年珍妃一死,她的糊涂账也就无须交代了。
与皇帝的唯一一次相守: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隆裕最终进入瀛台陪伴光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这对夫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够长时间地单独在一起。
在刚刚陪伴光绪的日子里,光绪的心情非常不好。而且由于自己不喜欢隆裕,病情也逐渐在加重。这个时候,光绪经常表现得非常烦躁,动辄就拿隆裕出气。有一次,隆裕实在是被光绪骂急了,抢白了两句。没想到,一向瘦弱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的光绪爆发了,他一把把隆裕推倒在地上,狠狠地打了隆裕,并且抓住隆裕的头发,把隆裕的头往地上磕。隆裕也是一个病身子,没有光绪力气大,所以只有挨打的份。最后,光绪一把把隆裕头上的发簪抓了下来,狠狠摔在了地上。
这让隆裕非常伤心,那个发簪是乾隆时期留下来的,非常珍贵。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光绪虽然不喜欢自己,但也从来不会这样对自己下狠手。于是,隆裕压抑不住心里的委屈,流着眼泪对光绪哭诉自己的不幸,哭诉老天对自己的不公。当天晚上,隆裕就搬到了另外的一间房里住,让光绪平静一下心情。
但隆裕想抚慰光绪心情的想法并没有变,在陪伴光绪的这段时间里,隆裕尽量不去想皇宫里发生的事情,仿佛除了瀛台,外边的任何纷争都与自己没有关系。每天早上,隆裕照例要去问候光绪,并且陪着光绪一起吃早饭。剩下的时间,隆裕让手下的太监们给她带来小蚕蛹,开始自己动手养蚕。从孵化开始,一直到伺桑叶、结蚕架,然后缫丝,日子倒也过得顺畅。同时也离开了纷争,隆裕的心情大好。
当第一只小蚕宝宝出生时,隆裕兴奋得像个孩子,招呼光绪过来看她养的蚕宝宝。光绪在瀛台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也在反思自己对待后宫的行为,对隆裕似乎也有了一些同情。于是在隆裕招呼光绪看自己养的蚕宝宝时,光绪也非常惊奇,他没想到隆裕还有这么一手,对她的态度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两个人就一起培育这些蚕。当然光绪是不插手做这些事情的,只是在旁边不停地看,所有这一切,对于光绪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同时隆裕的陪伴,也减少了光绪的寂寞。
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以前光绪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珍妃身上,而隆裕在宫内只是一个守活寡的典型。甚至“后党”之乱的时候,光绪也曾经想过干脆连隆裕一起除掉。而这个时候,光绪也发现了,隆裕的确是个好妻子,此刻自己虽然不能给她一儿半女的,但对她好点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光绪,想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对隆裕好点,似乎成了他对隆裕的补偿。而这个时候的隆裕,似乎对其他的事情早就忘记了,只想一辈子和光绪在这个瀛台厮守下去。从进宫当皇后的第一天起,隆裕就没真正快乐过,只有这一段囚禁的日子,才是隆裕一生当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亲笔签下退位诏书的皇太后:
岁月嬗变,时光荏苒,皇后在太后和皇帝的身影之下,自然未在历史上留下任何足迹。很长时间她随侍太后,有意避着皇帝,此时光绪和慈禧的母子关系表面上维持得还好,所以皇后未遇到大的风波。
光绪帝病危,在择定嗣君时,皇后的心又悬了起来。清朝皇帝是父死子继,只是光绪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这一变更祖宗家法的行为曾引起朝野大哗,所以当初慈禧允诺将来光绪的儿子继承穆宗(同治帝),兼祧光绪。无奈光绪无子,只好从近支亲贵中选择。新君继承穆宗是肯定的,但能否兼祧光绪则没有把握,因为慈禧对光绪并无好感,如不兼祧,皇后就无法升为太后,地位将不伦不类。此时太后也已病重,她召集亲贵重臣,决定以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穆宗为帝,果然未提兼祧之事,经张之洞恳请,又考虑到侄女将来的地位,才勉强答应溥仪继承穆宗、兼祧光绪。同时慈禧考虑到侄女能力有限,不可仿效自己垂帘听政,所以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规定嗣后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逝世。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宣布明年为宣统元年,尊她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此时载沣监国,隆裕虽无政权,但论地位则是万人之上,自可养尊处优。但这时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载沣又推行“亲贵典兵”,搞出个皇族内阁,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上台后又组织中外势力向载沣施加压力,迫使他辞职。至此,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就掌握在袁世凯手中了。
袁世凯急于取得辛亥革命的成果,软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完成革命。经南北议和,双方议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优待皇室。命运把隆裕推上了历史舞台,面对作出拚命架势的满蒙王公,面对张牙舞爪的袁世凯的鹰犬,隆裕束手无策,军、政、财权她都没有,只有退位一途,但何忍断送大清三百年江山,唯有仰天痛哭,袁世凯要是在场,也一定陪着哭,还是一副忠臣的模样,但背后却加紧逼宫。段祺瑞的通电、良弼的被刺,使隆裕触目惊心。1912年2月12日,她终于签发了大清王朝的最后一道上谕--《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退位诏书写得虽然冠冕堂皇,而隆裕又哪里是心甘情愿地“退处宽闲,优游岁月”呢?诏书读至一半,隆裕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百感交集,万剑穿心,王公大臣亦呜咽不已。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清帝退位虽为形势所迫,但无论如何,对此都应予以肯定。因为一则如果清室拒不退位,战争将延长,会给列强干涉以口实,再则,隆裕如果听信个别王公的劝说,退归满洲,对国家后果将更严重。当时清廷还掌握一支袁世凯无力控制的由满族士兵组成的禁卫军,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仍忠于清室,在东北有势力范围的俄、日两国都是君主国,都仇视革命并乐于中国分裂。日本军阀甚至准备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夺宣统皇帝,以他为中心搞满蒙独立”,正是由于《退位诏书》及时发表,才使这一阴谋破产。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却没给紫禁城内带来多大的变化。据《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保有皇帝尊号,暂居宫中,每年由中华民国供给岁费400万两。但隆裕的心情可想而知。加上她为节省经费,裁撤了一些宫中执役入员,颇遗怨谤,心情更坏。溥仪晚年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给太后请安时,常看见她在擦眼泪。”
隆裕之死:
隆裕太后长期忧郁,以致积郁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
史书记载“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照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
孝定景皇后,姓叶赫那拉氏,讳静芬,或称隆裕太后、隆裕皇后、光绪皇后。光绪帝的表姐和皇后。慈禧太后之弟都统桂祥的女儿。
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光绪二十六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而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光绪的最后一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病逝,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宣统帝称她为“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隆裕,而宣统帝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和宣统帝生父—摄政王载沣一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结束清朝自1636年以来共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太极殿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