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伐曹国(1/2)
晋国。
晋公重耳以及他的得力助手们都出征在外,内部的政事都留给了贾佗胥臣等人。
胥臣每日兢兢业业,勤恳地干着重耳交给他的活儿。
一个月后却接到了重耳给他的消息。
“走南河的道,往曹国来。勿告他人,与寡人秘密会面。”
——
因为卫国公不肯借道,重耳率领着大军只得从南河而过。
此条路十分难走,一路颠簸。
以至于行军数日,大军疲劳不堪,而中军将却榖最终没能坚持住,死在了半路。
却榖虽然一直行事低调,并没有像随重耳流亡的魏武子狐偃那般在朝中大放异彩,但是从位份上来讲,却榖是本次大军的元帅。
元帅死在出征的路上,算是出师不利。
此时但凡有一点不和谐的声音,就能动摇军心。
正在军中士气低迷之时,重耳很快出面维稳局面。
“却榖元帅出征之时就已经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不过为了晋国大业,还是选择随军一同出发,就是为了表明战必胜的决心。我大晋有此等忠心为国的元帅,是寡人的幸事,也是大晋的幸事。”
“最令寡人感动的是,却榖元帅自知乏力之时,还依旧忧心军中要务,公正无私,向寡人推举了胥臣与先轸,说此二人是大才,让寡人重用。”
“为遵元帅遗志,寡人宣布,由先轸接任中军将一职,胥臣接替下军佐。”
先轸和不知何时出现在人群中的胥臣站出来行礼,“是。”
众人都有些意外。
连狐偃都有些没想到,不知道重耳是什么时候把留在大晋的胥臣召过来的。
比胥臣更令人意外的是先轸。
对狐偃来说,先轸与重耳并无姻亲,不过职位上却能走到自己的头上,想来也是十分得重耳的心。
“......赐予却榖一等官爵,按总元帅的规格下葬。”
重耳给足了却榖体面,还拨了支队伍护送却榖的遗体回晋国。
却榖之死只是行军路上的一个小插曲,重耳和先轸率领着三军继续南征,直扑曹国。
路途再是艰险,也总有抵达的一天。
当晋国大军出现在曹国城墙之下时,一心只有男美人的曹襄也终于还是慌了。
早在晋国动身时,曹襄就知道这波是冲自己来的。
曹襄第一时间就向楚国去求援。
大腿早就抱上了,就是等这会儿用的。
只是晋国到得更快,重耳心里这口气憋了这许多年,都没跟曹襄多废话,直接就是开干。
晋方攻势猛烈,曹襄自知重耳不会与自己讲和,也得到了楚国的回信,说楚王熊恽已经派了子玉率军北上支援。
也表明了抗战的决心。
曹襄并不想起战打仗,但更不想投降于重耳,他站在台上对己方士兵大声道:“他晋国元帅死在了路上,此乃凶兆,这就表明了他们必败。大家别怕,楚国已经派了大军前来相助,只要咱挺到楚军前来,便会无事。”
曹军抗战之心顽强,两方恶战,各有死伤,竟是一时难以分胜负。
另一边的卫国。
公子暇已经掌握住了民心,得到了卫国人的支持。
卫人驱逐卫国公,将卫公赶出了卫国。
在魏武子带领的大军的支持下,公子暇继位,为新的卫公。
卫国之事,完美解决。
卫公暇大开国门,欢迎晋军从卫国境内而过。
有了最优路线,魏武子很快便率领着剩下的十万大军往曹国而去。
魏武子与重耳会合,二十万大军合二为一,曹军再难坚持守国门。
而楚国虽是早就说会来支援,不过却迟迟不见大军前来。
而曹国内部渐渐起了许多不满的声音,曹襄当政这些年来,真正为民生的事情没做几件,反倒是养后宫之事,几乎全天下都知晓了。
世人都说,曹国人民交上去的赋税,都被曹襄拿去养男人去了。
而且此次战事起,原因也是自己的国君不要脸,去偷窥人家洗澡。
说出去都感觉丢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