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美剧大世界里的骑士 > 第二千一百八十四章 求月票!!!求订阅!!!

第二千一百八十四章 求月票!!!求订阅!!!(1/2)

目录

很多猎魔人都因此失去了性命,鲍勃的几个老朋友也因为这场异变死去……鲍勃是真正的老资格猎魔人,虽然看起来不苟言笑,可实际上是个超级热心肠。n

他在年纪大了之后,就很少亲自猎魔,可却给很多后辈进行指导,同时他还是猎魔人之中极少数会到处收集各种魔怪情报的人,鲍勃年轻的时候,其实家里很有钱。n

不,应该说鲍勃一直都很有钱。n

他们家很多年前就是豪门,拥有很多土地和资产。但鲍勃因为当年那场异变失去了妻子之后,就无心打理家产,导致鲍勃家的资产大幅度缩水,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很富有。n

要知道,即便是现在,他名下依然有个基金和几块油田。他甚至住的还是一个大庄园……不过,现在很难看出来这里曾经是一个庄园,因为鲍勃把这里改造成了垃圾场……n

这里有着无数的废旧电器和废旧汽车。n

没办法,在美国,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能缺的,那就是汽车!n

美国成年人几乎人手一辆汽车,是汽车数量最多的“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人生活时刻离不开汽车,形成了独特的汽车文化;庞大的汽车保有量,也产生了可观的汽车经济。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号称“车轮子上的国家”。据2000年代的统计,美国有23%的家庭拥有3辆汽车,其余大部分家庭拥有2辆汽车,基本上是成年人每人1辆汽车。美国人的生活时刻也离不开汽车,因此,就形成了美国社会独特的汽车文化。同时,以庞大的社会汽车饱有量为基础,就产生了规模可观的汽车经济,成为美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n

对于美国人来说,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车的话,在这里真的是格外麻烦。首先,公共交通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发达。很多年轻人到了18岁(有些州会不一样,比如一些州16岁就能考驾照)就去考驾照,然后自己开车去读大学。这是因为想要坐公交那只能随缘,很多地方公交班次少得可怜,甚至可能很久都等不来一趟。n

美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人口只有3亿多,人均收入很高。在美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家有车,家家都少不了车,所以说美国是骑在车轮子上的国家一点没错,不是美国人喜欢开车的问题,看看美国的城市规划就知道了,没车在美国真是寸步难行。美国的大城市面积都很大,感觉它们的城市就像是摊大饼一样,就市中心建有高楼,城郊都是大片大片的别墅式楼房,密密麻麻,到处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都有十几二十公里,走路是不可能的,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是开车了。这种情况在洛杉矶是特别明显,城市向四周扩散,大部分是低密度的住宅,美国穷人住在市区,富人住在郊区。一到上班高峰期,郊区的车辆全部向市中心聚集,使洛杉矶成为世界上堵车最严重的五大城市之一。这和美国的地广人稀有关,有钱人不愿意住高楼,他们只喜欢盖低矮的小楼房居住,一幢别墅占一块地,很多别墅门前都带有小花园,你看看占地有多大?一家人一幢,洛杉矶有1000多万人口,有几十万户盖别墅就不得了,差不多是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了。美国城市的规划跟我国城市不一样,它们是商业跟住宅区是分开的。在城市的中心就是商务办公大楼,是工作的地方,下班后要开车回到自己的家,在家门口想买东西,不像我国这么方便到处有商店超市,美国的住宅区跟超市商业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短的有几公里,远的有十来公里,你要去到商业区才能买东西,不开车你走路去吗?n

而且在美国汽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身份证明!n

没错,因为没有身份证,驾照成了非常重要的身份证明。社保也可以,但谁会没事带着社保卡出门?但在美国,你出门差不多一定要开车,所以驾驶证是必须有的,所以驾照成了非常重要的身份证明。n

可问题是猎魔人本身就游走在违法的边缘……好吧,这么说还有点委婉,实际上大部分猎魔人之中一大部分人有一大堆案底,毕竟猎魔人会做出很多让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n

就比如,驱逐鬼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挖坟,找到鬼魂的尸体,直接用盐和汽油一把火烧掉……可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挖坟焚尸都是重罪。n

这还算好的,比如被恶魔附身。n

基本上被恶魔附身的人类很少有能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活下来。n

为什么?n

因为想要驱逐恶魔,就必须对被附身的对象进行折磨,让恶魔感受到痛苦,让他离开被附身的人。n

至于说用咒语驱逐恶魔……拜托,法术可是很高端的玩意,不是一帮没受过正经训练的猎魔人可以使用的。对了,另外要强调一点,人类的宗教仪式对驱魔没有半点作用。n

毕竟那些宗教都是人为创造的,并不是真的存在一个真的神灵。n

圣经都特么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出来的结果,压根不是神说的……没错,非常反直觉对吧?n

《圣经》是基督教极为重要的经典,但它真不是什么从天而降、完美无缺且一成不变的天书。实际上,它是在漫长岁月里,由不同的人陆续写下的各种故事、教导、预言还有诗歌拼凑起来的。而且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也是经过人类自己筛选出来的,可不是什么神灵直接钦定的,这整个修订过程持续了好几百年,相当漫长复杂。就像大家可能知道丹·布朗写的那本特火的《达·芬奇密码》,书里有个情节说《圣经》是在325年的尼西亚大公会议上被制定和汇编的,目的是在君士坦丁一世的权威下确定基督教的教义和信仰。但其实呢,虽然这会议确实是在教会有点危机的时候召开的,可它根本没管《圣经》正典的事儿,和布朗书里写的完全不一样。不过这个错误的说法在那小说刚火的时候还挺流行的,误导了不少人。真实情况是,尼西亚大公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本质,也就是耶稣同时是父、子和圣灵这个问题,压根没涉及《圣经》到底该收哪些书。n

那到底是谁决定了哪些书能进《圣经》呢?说出来可能有点意外,并没有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专门拍板定下来。《圣经》的内容(这里要说明一下,不同教派编排《圣经》还不太一样,这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是经过了超级长时间的反复审查和修改的。n

咱们得知道,在15世纪40年代印刷术发明之前,书都是靠手工做的,那可太费劲了,做一本得花老长时间。在这之前,《圣经》的文本都是写在手写卷轴上的,可惜原始底稿都没留下来。从公元1世纪到4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那些教会权威和学者们就为了经文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大家都觉得自己的看法对,要是别人不认同,就给人家扣上异端的帽子。在这场漫长的争论里,谁的声音大、谁的影响力强,谁就更有可能让自己支持的文本进入正典。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那些被大多数人认可、觉得有权威性和真实性的文本就被选进了《圣经》,剩下的就被淘汰了。虽说大部分的收编工作在公元4世纪末就差不多完成了,但关于《圣经》文本的争议一直没停,一直持续到16世纪马丁·路德出版了他的德文圣经,这可是基督教经典第一次被翻译成当地语言。、n

所以这玩意根本就是人编的,不说和神毫无关系,也八竿子打不着……依靠着这些东西能驱魔才有鬼了……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