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村姑发家史 > 第26章,上京城

第26章,上京城(2/2)

目录

又趁着休息的时间,上街去买了足够几个月吃的米粮给师傅。腌了好几十斤肉,又买了萝卜和白菜,洗干净切好晒干,留给给师傅,还给师傅储存了一大堆能长时间放置菜。师傅年纪大了,买米买菜容易摔倒,她得做好准备。

杨柳日日忙到深夜,总算在半个月之后将事情忙完了。那天他和所有的小丫头一起将要带上京城的东西,足足打包了两天才整理好。

杜夫人这样做其实是有考量的。当年大女儿的亲事是她和丈夫一同定下的。之前看姑爷也是一表人才的老实孩子,可成亲之后就变了个样子。大儿子下半年要下场。二儿子也快十五了,小女儿也十岁了。这剩下的一儿一女亲事她得睁大眼睛好好看,别再像大女儿一样。

这次上京城也是同样的道理。趁着大儿子上京赶考,大家伙儿一同去。京城地方大,人多。孩子们可以慢慢儿选。二儿子虽说已经十五,但男孩子不怕,选个两三年到十八了再成亲。小女儿就更不用说了,才十岁,但她也得早早的做好打算。

一行人收拾了两天才打包好行李。拉人和拉行李的车一共有十几辆。车夫,护卫,还有丫鬟足足有百多人。小姐这次带了杨柳,张嬷嬷,杜嬷嬷和四大丫鬟出行,剩下的人留着看屋子。大家先坐马车走旱路,再坐船转水路走十天,又转旱路。足足走了二十几天才找到京城。

越往北边儿走越冷,明明已经春寒料峭了,可是江面上的风吹得人瑟瑟发抖。小姐甚至已经穿上了大斗篷,杨柳也穿上了厚衣服。此刻,二人正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不断后退的景色。

杜音偶尔会问杨柳几个问题。“杨柳那个小孩儿骑的就是牛吧?”

杨柳看着杜音指的方向点头。

“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牛”,杜音又问道,“那那个人拿的是什么?他后边儿赶着黄色的东西是什么?是驴吗?”。

杨柳笑道,“那是犁田的犁,他赶着的那个也是牛,是大黄牛。小姐,难道从来没有见过乡下的这些东西吗?”。

杜音道,“我长这么大,这是第三次上京城,第一次我还在襁褓里,我哪记得住。第二次我才三四岁,我娘不让我在甲板上跑。上次大嫂进门儿的时候,我娘不让我去。这还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看外面的风景。”

杨友知道杜家两房都在京城。只有三老太爷当年搬到了省城,而杜家的根在东北。杜家每隔三年有一次大祭祀,每隔十年还要回一次东北举行族祭。也就是说,老爷和夫人每隔三年就要上一次京城。每隔十年就要去一次东北。

杜音打了个喷嚏,“哎,明明都已经到三月了。怎么越往北边儿走运冷啊,冷的我都不敢洗头了。好怀念洗头时头上暖呼呼的感觉。这里洗了头发干不了,会感冒吧?”

杨柳听见杜音的话,转头想一想。“小姐,你可以洗头的,奴婢伺候你,保证您跟在家里洗头是一样暖烘烘的。”

杜音激动的道,“真的?”

杨柳道,“那是,山人自有妙计。”

杜音切一声道,“那还等什么,回房洗头。”

半个时辰后。

“杨柳,我爱死你啦。你是怎么做到的?好舒服啊!就是这样。”

杨柳给杜音洗完了头,就给她裹一张热热的毛巾在头上,“小姐这样下去,等一下你的头发就蒸干了。”

杜音道,“嗯,你怎么能让这些毛巾变得热乎乎的,难道在火上烤?”

杨柳道,“在火上烤,多慢啊。我拿一个大茶壶,里面烧了滚滚的水,将毛巾叠的整整齐齐放在大茶壶下头,一会儿大茶壶上的温度就把毛巾捂的热烘烘的。”

杜音一边感叹杨柳太聪明,一边嚷嚷着叫她再换一张毛巾,还说母亲也冷得不敢洗头,改天让杨柳也给母亲洗洗。

果然,第二天柳嬷嬷就来问杨柳是怎样给杜音洗头的,让杨柳去给夫人也洗一洗。杨柳照着同样的方法去给夫人洗头。把她们的头上用热毛巾焐得暖烘烘的。两刻钟之内就能把头发给蒸干。

夫人还问杨柳这三年了,身体调养的怎么样?杨柳说效果很好,大夫已经将她的药方调整了。夫人说她自己有一味暖宫散,问杨柳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四肢冰冷,还赏了杨柳几瓶儿暖宫散,叫她吃完了再跟她要。

杨柳吃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很好,浑身暖烘烘的,睡觉的时候再也不四肢冰冷了。听说杨柳有洗头不怕冷的方法,那几天杨柳几乎都在给大家洗头。大少奶奶,大小姐,柳嬷嬷,杜嬷嬷,张嬷嬷,还有大小姐和大少爷奶奶身边的几位嬷嬷,几乎每个人都是杨柳给洗的头。倒是挣到了不少赏钱和好名声。

</p>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