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王家有女初入宫(1/2)
宋神宗年间,王朝统治内忧外患。皇帝思忧成疾,无论是皇族还是人臣,都有察觉帝王持政已然有些无力。谏臣王泽雍支持王安石变法一派,只是到了变法后期受到多番打击,朝堂之上派别冗乱,不少忠正之臣对此颇感心寒。
北部蛮夷早就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边境之地大大小小的动乱早已成家常便饭。即便如此,边地百姓生活却也要正常过的,谁人不想国泰民安,无奈实世如此,不得不在乱世之中求得一丝安稳。
现下立春刚过,汴京城内街道上一直都是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人来人往,倒是呈一派祥和之景。
城西街边一处宅院之内,几名丫鬟小厮稍稍低着头,站成一排在那里等着吩咐。大堂之上端坐一名看似已年过半百的银发老者,他一身官服还未换下,一只手搭在腿上,一手抚着桌上茶盏,而老者面前厅中央有一人约摸而立之年,亦是身着官服,此刻正焦急的来回踱着步子。堂下靠近门边上有一男一女两名孩童,大约四五岁的样子,正蹲在那里嬉闹玩耍着。
忽然从侧方门外跑来一个丫鬟,激动得喊着:“生了生了!夫人生了!是位小姐!”
那不安走动的人立刻停下脚步,难掩面上露出的笑意,转过头看向那老者道:“父亲!”
老者对他微微点了点头:“你去吧。”那人应了一声,赶紧随着丫鬟往内室走去。此刻座上的人似是松了一口气,执起茶杯,抬到嘴边抿了一口,复又放下,对着堂下那两名孩童温声道:“凌笙菱钰,快跟着你们父亲去看看妹妹吧!”
“是~”两孩童闻言站起身来,拉着手蹦跳着由一边丫鬟带着也往内室去了。
厢房之内方才忙碌的众人退到一边,脚步匆匆的男子进屋后迫不及待的从稳婆手中接过襁褓之中小小的婴孩,她此刻闭着眼睛,已然安静入睡了。
产婆道喜:“恭喜王大人王夫人,小姐乖巧的很,一抱就不哭不闹了。”男子笑着点头:“赏,通通都有赏!”语毕,一屋子的婆子丫鬟都行礼言谢。
床榻上刚生产完的女子依旧有些虚弱,但依然强撑着微笑说道:“夫君,快给我们的小女儿起个名字吧!”男子轻轻拍着怀中婴儿,想了想说到:“泠月,我们乖女儿就叫王泠月!”说罢抬头招呼在门边站着往里好奇探头的两个小人儿:“凌笙菱钰,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妹妹泠月,你们是哥哥姐姐,必要好好保护妹妹知道吗?”两个小孩拍着手叫着:“有妹妹啦,我们有妹妹啦!”说着便扑到床边来看。
“当心点,不要吵醒妹妹了。快把门关上,不要让夫人受了风!”下人退了出去带上门,屋内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场面,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王家家中数代文官,皆是对朝廷尽心尽力,司谏王泽壅乃是两朝元老,与独子王鹄廷同在朝廷多年,如今因变法一事仕途有坎……他也只想着尽自己最大之力为国效力,也希望保得家人子孙一世长安。
司谏府王氏数十年来一直是书香门第,但王泽壅却并非古板教条之人。他教授独子时从不会勉强其做事,只是从旁引导,步上与他同行之路也是王鹄廷自己的选择。
王鹄廷长女王菱钰温婉听话,从会说话时起便开始接触琴棋书画,刺绣手艺更是深得母亲刘氏的真传。二儿子王凌笙自幼喜好练武,他便请来武师日日督导。小女儿王泠月两岁便能识字,却是有几分懒迨,加之是家中幼女,有祖父还有父母多般偏护,学些什么,不学什么,倒是随了她自己意愿。
太后大寿将至,文武百官皆会呈上自己的心意。母亲刘氏亲手所制送给太后的绣品,听说让太后很是满意,竟传召其携子入宫。
接到太后懿旨,王鹄廷不禁蹙眉,他本不
愿幼子过早牵涉宫中事,但又不可违抗懿旨,王泽壅抱着年方五岁的王泠月走出来,王鹄廷看照片她思考一瞬开口道:“月儿尚年幼,就……不必带着了吧!”
王泽壅还未开口,怀中幼女却言道:“宫中宣旨要母亲携子入宫,月儿不去,难保会被有心人说作是抗旨不尊,我既为母亲所生,年幼便不可做为借口,爹爹也不该抱有侥幸之心才是呢!”王鹄廷有些意外,这小女儿竟会有如此一番说辞。王泽壅却在旁朗声笑道:“月儿不愧是我王家的后人,小小年纪竟能为家里想得如此周全。”王鹄廷细细想来,这番话确实无错,便无奈叹了口气,交代一番后安排马车送四人入宫。
第二日刘氏便带着三个儿女乘着马车进宫了。在马车之上刘氏开口问道:“月儿,昨晚是谁教你说的那些话?”
王泠月仰着小脸答到:“祖父曾对月儿讲过‘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故事,还告诉月儿位高权重之人心思难猜,若与宫政之事有所牵扯,莫要侥幸试探才是呢!”刘氏闻言点点头,欣慰的摸了摸王泠月的头顶:“我儿聪慧。”
“夫人,我们就要进宫门了!”外面的车夫说道。
“好。”
见哥哥同姐姐在一边玩闹着,王泠月伸出小手将马车内的帘子悄悄掀开了一些往外看,路旁是皇宫红色的高墙,之上覆着琉璃砖瓦,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卫兵执着□□把守着。她放下帘子,马车又走了好一会儿,车夫才停下了马车。
泠月随着母亲和哥哥姐姐下了车,她环顾四周,发现宫殿一隅便能如此广阔,比起自家来不知大了多少,顿觉这才是书上所说的“气派”吧!
刘氏叮嘱几个孩子:“待会儿见到太后娘娘,记得行礼,不可乱看,不可乱言,记住了吗?”
长女王菱钰乖巧点头:“记住了,母亲。”王凌笙有些不耐道:“母亲,昨日你已经教导过了,方才马车上你也说过了呢!”刘氏笑着摇摇头:“这是皇宫,我儿务必谨言慎行才是!”
刘氏牵着几个孩子往太后宫殿走去。王泠月毕竟年幼,看着还是有些紧张的,她紧紧抓着王凌笙的手,二哥感觉到手上的力度,转过头来安慰道:“月儿莫怕,二哥会保护你的!”泠月回给哥哥一个甜甜的笑容,跟上几人迈着小腿一阶一阶上了楼梯。
四人由门口的宦臣领着进了殿门,走了几步,便能看到上方有一人倚靠在一方长椅之上。
“臣妇刘氏携子,拜见太后娘娘。”三个孩子学着母亲的样子一同跪伏在地上。
“都起来吧。”
头顶传来一中年女子的声音,语速很缓,又带着几分威严。王泠月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在被母亲拉着站起来之时小心翼翼抬头看了一眼座上之人,又立刻低下头,其实也只看清了一身华贵的衣裳与头上闪闪发光的珠翠。
“前几日哀家过寿,收到的那副牡丹国色的绣品可是出自你手?”
“回太后娘娘,正是臣妇所做,绣技拙劣,倒让太后娘娘见笑了。”
“哪里,如此绣工便是宫中绣娘也难可比。国色牡丹,色泽鲜艳,走线细腻精致,甚合哀家心意。”从太后的语气根本听不出来她心中在想什么。
“承蒙太后不弃,能入娘娘的眼是臣妇的福气。”刘氏继续小心应答道。
“嗯,听说你温良贤惠,亦□□出三个聪颖的孩子。”太后看了看女子身边站着的三个孩子。
“太后娘娘过誉了。这是长女王菱钰,年方九岁,次子王凌笙,年方八岁,小女王泠月,刚满五岁。”刘氏拉着三个孩子一一见过太后。
“来人,賜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