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西北之地(1/1)
我骑着牧民大哥赠送给我的千里驹,向南而去,我曾经的骆驼估计早就被卖了,我直接向南而去,一路上我讲着地道的藏语,西夏语,蒙语,穿着西域胡服,如果不是外貌气质的迥异,别人肯定以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域民。
西域(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西域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乌孙、羌、匈奴和汉人。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一百七十六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一百七十六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一百零一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六十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哒、吐谷浑等。
隋唐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五百五十二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公元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七百五十五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百四十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七百四十四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百四十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
如今,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所以西域之地就是一个不断被征服地区,这里的语言,文化差异性很大,越是不断的深入研究,越是发现这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复杂之地。
我离开了西域之地,来到了吐蕃,公元六世纪时,兴起于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吐蕃王朝的建立,打破了高原的沉寂,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勃勃生机。原来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一个个小邦政权或部落联盟得到了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的扩大,推动了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又实现了文化上的整合。吐蕃时代,族群的认同感加强,藏族得到了壮大。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手工业。冶铁有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设铁索桥。
但是兴衰之事就如同潮涨潮落,吐蕃兴盛于唐朝,到如今算是名存实亡,但他的兴衰和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吐蕃的传统信仰是苯教,其中早已融入了许多自身生长的原始巫教因素。又崇拜自然神灵,有专业巫师。这些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占卜、禁忌、巫术、血祭等都是藏土原来流行的原始巫教的重要特征。苯教传入后并未消灭这些传统信仰,而是予以吸收、改造,由之其宗教耳目一新。在苯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杜苯、迦苯、觉苯三派。杜苯以供祀、禳祓鬼怪为宗旨,乃辛浇正支;迦苯以巫术为主,属古极秘铁让教余脉;觉苯则是佛教传入后,接受其部分教义及宗教仪式,佛教化的苯教。
佛教的入蕃确乃始自松赞冈布。但当时并不是佛教的兴盛时期,佛教虽在流传,但却并未稳占上风。至乞黎苏笼猎赞之世,出于铲除同苯教相联系的传统贵族势力,加强王权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佛教。并随着吐蕃大军向唐朝境内的推进,先后占领了陇右、河西、北庭诸道及西域城邦诸国,大量佛教徒尽为其臣民,因之迅速把佛教提升至国教的崇高地位。印度密宗大师邬仗那高僧莲花生主持了桑耶寺的修建,这是由天竺、泥婆罗、勃律工匠完全按照印度风格修建的。其规模宏大,内有东胜神洲、南赠部洲等古印度地理观念中全世界各大洲的微缩景观。
及至赞普颁诏制定了七户养僧制,全国到处兴建寺院。佛教钵掣逋取代了昔日苯教桑门的地位,开始全面干政,乃至如唐蕃会盟这样重要的大会也由其主持。由之不但进一步加剧了佛、苯二教的矛盾,而且全面激化了僧、俗之间的矛盾。到如今整个吐蕃社会充满了动荡,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进入吐蕃,吐蕃人兼食粮、肉,好饮酒。饮食习惯本以调好的炒面捏成一个容器形状,奶酪、肉羹盛于其内,连容器带羹酪一起吃光,用手捧酒以饮。吐蕃人最具代表的食品乃是糌粑,以青稞炒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营养好,含热量高。饮料则为青稞酒,度数不高,有解渴,提神的效果,每逢祭祀,皆须备用糌粑与青稞酒。一般游牧民族皆习惯于吃羊肉,吐蕃人则尤重吃牛肉。吐蕃人还吃狗肉。吐蕃人也已知面粉发酵的技术,已有了制作饼、腌菜、干果、酸奶、酿制葡萄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