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感知觉esp1(2/2)
本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对“超感官知觉”(简称ESP)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超心理学(parapsychology)也在60年代应运而生,世界各地正越来越多地传出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的报道。研究者发现,包括超感官知觉在内的人体特异功能并不是极少数人才有的天赋,而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潜在功能通过特殊训练。以开发和利用,超感官知觉以梦、幻想心灵传感、体感传递、预言能力等习惯思维框架之外的形式展示了一块瑰丽诱人的人体科学新天地。早期文献记载的神谕、先知、预言家和圣徒大多以其超感官知觉获得信息或发布预言,而现、当代文献中更多地出现了普通人通过超感官知觉预知未来的记录。
1986年英国当代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莱尔·沃森出版了《超自然范围外》中记载了70年代以后对超感知觉的研究,并对其结果做了独立的推断。在记述了1972年美国加力佛尼亚斯坦福研究院的一次实验之后,作者写道:“这一实验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成功地证明了人们能够分享他们所无法直接接触到的东西,而且证明了这种感知能力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它给心灵感知与超感现象以坚固的生物学基础。”在预演的研究者当中,历来有一派观点认为所谓预言家就是那些具有时空遥视能力的人。
美国学者富尔曼在他的《古今预言史》中说:“预言家是具有精神遥视能力的人。生理上有近视眼和远视眼,所以精神上也有远视眼。如果我们科学、冷静地考察那些保留下来的预言,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个人,他们窥见了历史的下一页(也许他们活不到那个时候)而感到震惊,于是向同代人发出了警告。预言“大体上说预言可以单解释为时空遥视。”“生理学家以及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承认了心灵传感和心灵遥视的事实。还有些事实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甚至还有些事实完全解释不了。人们过去常将未得到解释的事物看成超自然现象;当今,我们已经不把这类现象视为超自然,而只当作尚未得到解释的自然现象。《古今预言史》
现象展现
外部表现
1.注意力要集中研究者发现,古代文献记录的心灵传感主体,如神谕、先知、预言家、占卜师、算命师等。
他们操作时的共同特点是:事先总要凝视某个目标。此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繁复的议事。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头脑和身体进入更有利于“接收”信息的状态。为了同样的目的,斯伊教预言家要长久地注视浅盘中的细砂子形成的图案,或一碗墨水。欧洲的算命师要凝视水晶球;吉普塞人要凝视受测人的手掌心。他们大都利用这种方法集中注意力,使头脑中的潜意识不受理智的干扰。这种状态与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状态大致相同。
2.集体潜意识研究者们还提到了超感知觉的另一个特征:尽管知觉本体似乎是一个个独立的实体,人们的潜意识却似乎以某种形式密切地相互作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也得到了超感知觉现象的证实。
常见表现
第六感觉是一种神秘的感觉,不同的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感知性。
1.曾经作过的梦境在现实中果然发生了;
2.到一个从未去过的新的地方,却发现非常熟悉那里的景物;
3.在别人尚未开口时,已知道他将说什么;
4.常有正确的预感;
5.身体有时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如蚁爬感,短暂的刺痛感;
6.能预知电话铃响;
7.预见会碰到某人,果然如此;
8.在灾祸到来之前有不适的生理反应,如窒息感、乏力等;
9.常做彩色缤纷的梦;
10.会不时听见无法解释的声音。
科学范畴
超感知觉,以感觉为基础研究知觉现象,是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一向采取的研究取向。但很多人对知觉现象一直存有另外的想法,认为人类可能有某些特殊潜能,无须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即可获得知觉经验。历来的预言家、星象家、占卜家无不宣称他们具有这种特异功能。这些大体上属于心灵学(parapsychology)的范畴,研究人类如何单凭精神或心灵活动就能有效支配其行为。心灵学的特点是不遵循自然科学法则,不承认传统科学心理学一向主张心理现象以生理历程为基础的看法。
看法
支持者认为,即使超感知觉研究不能像一般知觉实验那样,有刺激就会有反应,以至无法根据少数被试的反应得到验证,但从大量实验资料的统计结果看,不否定此类研究仍有价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