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回京(1/2)
第182章回京
养心殿的冰鉴冒着丝丝白气,奚昀跪坐在蟠龙柱后的青玉案前,笔尖在黄麻纸上簌簌游走。明仁帝将旻王的奏折重重拍在龙纹凭几上,震得翡翠镇纸都跳了跳。
“旻王说岭西郡的耕犁还停留在前朝形制,犁头入土不过三寸。”皇帝的声音裹着冰碴,“岁耕时老农要踩着犁铧才能破开硬土,三头黄牛拉犁走半日,不及江南水田一个时辰的工。”
龚部尚书的鹌鹑补子微微发颤:“臣上月已命将作监绘制新犁图样......”
奚昀的狼毫在“农事维艰”四字上悬了悬。先前替云雾揉腰时,听他说起绣学里农家子弟的闲谈:直辕犁要两头壮牛才拉得动,寻常农户只得用人力代畜,耕得浅不说,一日还犁不满半亩地。
昨日在云水阁见到的《春夏游山图》机关绣屏,沈师用檀木齿轮带动丝绢帆影,倒是与记忆中的曲辕犁轴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直辕犁自前朝沿用至今,光是辕木就要三尺红松。如今的岭西郡……”
明仁帝眉间川字愈深,奚昀笔锋一转记下“帝蹙眉”。
几日后休沐,奚昀特意绕道西市铁匠铺。打铁声叮当中,他蹲在摆满农具的竹棚下,指尖抚过直辕犁粗粝的木纹。犁箭与犁梢用麻绳草草捆着,犁评处连个刻度也无,难怪老农说深浅全凭手感。
“郎君要买犁?”赤膊的铁匠抹了把汗,“新到的犁镵可锋利得很,保准一铧下去……”
奚昀摇头起身,青衫下摆沾了泥也浑然不觉。回到家后,见胡香凝带着几个小哥儿来家里拜访云雾。小哥儿们手上拿着新绣的《耕织图》,金线绣的曲辕犁让他瞳孔一缩,那分明是他在现代农博馆见过的唐代样式!
“这犁头……?”奚昀指着绣屏右下角。
“上月跟沈师去京郊写生见的。”胡香凝将滑落的丝绦往臂上绕了绕,“老农说这叫';江东犁';,比直辕犁轻便,可惜会造的木匠都……”
是夜,奚昀就着烛灯画图,云雾过来催他睡觉,见他纸上曲辕犁的分解图竟与日间绣屏分毫不差。他指尖点着犁盘处,抿了抿唇道:“此处若用竹节榫,或许可比寻常卯榫牢固三成。”
奚昀眼睛一亮。
寻了一日,他揣着图纸敲开工部的大门。晨雾中举着西洋镜细看,忽然拍案:“妙啊!这犁评可调深浅,犁梢改曲后,转向岂不灵活数倍?”
奚昀挽着素衫的袖口,指尖炭笔在杉木板上勾出流畅弧线:“犁辕要弯成新月状,这里嵌两个木转盘。”
工部的匠人师傅手中刨子推过木料,卷起的刨花里忽然迸出火星:“嚯呦,这转盘纹路倒像绣坊的绣绷。”
当第一架改良犁摆在工部时,龚尚书的眉头皱成川字:“这犁头轻得像片柳叶,能控住力道?只怕是孩童的玩具。”
十日后,西郊皇庄,奚昀双手平在额前挡着烈日,微微眯着眼睛,工部新制的十架曲辕犁排开,犁镵在炎阳下泛着冷光。
老农抖着手握住梨梢,黄牛才迈开蹄子,犁头突然深深扎进土壤。一旁的农人急得要去扶犁,却见老农黝黑的脸上绽开笑纹:“乖乖!活了半辈子,第一次见,这犁自己会找方向嘞!”
奚昀弯腰抓起把翻新的黑土,指间漏下的细碎土块闪着油光。远处田垄间,二十架新犁同时开动,褐浪翻滚如同锦绣坊的梭子织就的玄色暗纹绸。
“比直辕犁省了半人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