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353章 东川出兵

第353章 东川出兵(2/2)

目录

不过这件东西,也早就被刘继隆弄出来了,单都护府内便有好几台立式的手摇风扇。

虽说没有手摇式的发条风扇来得省力,但是也比扇子扇得凉快多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目光投向了渡口上的那些船只。

这些船只并不大,左右也不过五丈长,一丈左右宽,即便放在如今的时代,却也只能算得上小船。

“西川来的工匠,就造了这些船”

刘继隆眉头微皱,他这几日忙碌于军务,先后检查了盘堤县的官仓、常平仓及预备仓,还未来得及去船厂。

今日有了空,这才准备前往船厂,却见渡口船只都较小,不免皱眉。

陈瑛见状解释道:“船厂中的工匠们倒是能造出来更大的舟船,可是架不住盘堤段的羌水太浅,难以下水大船。”

“去看看”刘继隆带着众人往船厂走去。

船只对于刘继隆来说尤为重要,这不仅仅关系着日后如何拿下江南,还影响着日后如何联通海运。

随着气温不断降低,陆地丝绸之路的许多城池和绿洲都会因为气候环境而消失,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会渐渐走向辉煌。

这点从岭南道的广州日渐强盛就能看出,海运才是未来的丝绸之路。

“节帅!”

当众人走到船厂门口,船厂内的几名主事已经来到门口迎接。

刘继隆扫视船厂内外,单说船厂内的情况来说,共有大小五个船坞,连带存放木料的仓库和炮制木料的烤房来看,整体占地不下二百亩,并不算大。

“几位主事,带我们看看这五个船坞吧。”

“是,节帅有请……”

三名五十多岁的主事带领刘继隆他们走入船厂中,先后参观了木料仓库和炮制木料的烤房与四处船坞。

木料的仓库中,成材的木料堆积如山,不少木料长十余丈,很适合制成大船的龙骨。

烤房内的木料都经过了剥皮、烤干、刷桐油等步骤,可以用来替换受损船体,也可以直接用于造船。

前后四个船坞内都有五丈左右的海鹘船和车船(轮桨船),这都是唐代民间和水师善用的船只类型。

一路走来,刘继隆沉默无语,只是安静听着三名主事和一些造船工匠的讲解,直到走入第五个船坞时,刘继隆的表情才微微发生了变化。

第五个船坞内,停放着一艘早就制成的船只,造型与长度、高度都与刘继隆心里的那艘极为贴合。

“节帅,这就是您给船厂提出建议并造出的福船。”

三名主事作揖禀告,而众人的目光都被船坞内的那艘大船吸引了目光。

“节帅,这艘福船长九丈,船宽一丈八尺,底部有二十七个水密隔舱,外加同样数量的肋骨支撑。”

“高于甲板的船楼共有十二间船屋,可容纳四十八人休息,甲板摆设五丈长的主桅杆,另用……”

主事的话,刘继隆已经忽略了,因为当他得到船只大概数据的时候,就已经差不多知晓这船的情况了。

待主事介绍过后,刘继隆才继续说道:“武州境内的河段,应该无法下水这艘船对吧”

“你们有造稍小的福船下水试过没有,这艘船能否在进入嘉陵江后航行”

“可以!”主事连忙回答道:“武州段的羌水,确实下水不了这艘船,但我们试过五丈的福船,下水航行都十分成功。”

“除此之外,虽说武州的羌水航段无法下水五丈以上的福船,但只要进入利州段的景谷县,就能实现九丈左右的福船下水通航。”

面对主事的这番话,刘继隆略微皱了皱眉。

利州属于东川,虽说自己可以示意尚摩鄢进攻利州,但以高骈的性格,他是绝不可能失地的。

“龙州的江油县,是否能够通航这九丈福船”

刘继隆询问主事,而这三位主事都是从西川逃难而来的船工,自然知晓蜀中的水文情况。

三人对视,其中一名主事道:“江油县恐怕不行,最少也得到巴西(绵阳)才能通航。”

刘继隆听后,无奈在心中叹了口气,沉默片刻后方才询问道:

“以如今船长之中囤积的木料,能否在戎州(宜宾)、泸州、渝州(重庆)修建十丈以上的大船”

“自然可以!”三人十分笃定,不过笃定过后,却先后提出所担心的问题。

“节帅,虽说依靠长江能修建大船,可是想要顺江而下,还需要足够有经验的船夫,此外还需要防备长江上的水贼。”

“长江出蜀沿途有三峡,故此四、五月下峡时,不少舟船都会因为三峡难渡而船毁人亡。”

“自古以来,不少官员都曾在五月下峡,结果船毁人亡,全家皆死的并不少……”

“过了三峡后,长江之上便能见到许多水贼。”

“这些盗贼除了劫杀行人外,还常常干着贩卖私茶私盐的勾当,不少盐商雇佣他们贩卖私盐,所以他们的舟船比起官军的舟船并不小,而且数量更多……”

三名主事的话,让刘继隆勉强对长江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首先自己麾下这近千船工是肯定能建造十丈以上福船的,唯一的问题是自己需要拿下戎、泸、渝三州的其中一州,才能让船厂中的这些船工放开手脚,为自己修建大船。

“戎泸渝三州嘛……”

刘继隆略感头痛,如果他真的拿下了这三州,这也就代表他基本拿下巴蜀全境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暂时不再想这件事,只是对三名主事作揖道:

“劳请三位率领船长近千船工磨砺技艺,最迟不过五六载,某必然会给诸位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节帅勿要如此……”

“我等惶恐……”

面对刘继隆的作揖,三名主事连忙回礼,刘继隆见状则是起身看向陈瑛:“船厂每岁度支钱粮几何”

“原先几年,每年近万贯,近几年因接了王焘等人河船的买卖,每年度支不过四千余贯。”

陈瑛做出解释,刘继隆微微颔首。

费四千多贯养着近千船工,这并不算什么大的支出。

顶多再过五六年,巴蜀之地他必然要收入囊中,不过……

刘继隆想到了这些日子庙堂上对他的弹劾,心中不免升起不安。

若是朝廷提前出手,他唯有举兵与朝廷交锋,或许可以趁势先拿下巴蜀,再伺机拿下关内道。

即便没有关中,但有了关内道和陇右道、剑南道,自己只需要好好消化两三年,便能继续出兵关中,横扫关东诸道。

想到这里,刘继隆觉得面对庙堂上的流言蜚语,自己恐怕需要早做准备。

他转身走出了船坞,陈瑛、李骥等人也紧紧跟随走出。

待到走出船厂,刘继隆这才回头看向众人道:“陇右的民兵有多少”

陇右的民兵,实际上就是州兵,数量并不少。

“三万四千左右,不过有半数在乡上当差。”

李骥不假思索的回答,刘继隆则是颔首道:“传信给陈靖崇和高进达,诸镇皆募满兵额,另外民兵需要保持三万,不得有误。”

“末将领命!”李骥连忙应下,随后抬头与马成、尚铎罗二人对视。

能让自家节帅下令十四镇兵马募满兵额,这说明收复六州只是个开始。

自家节帅,终于准备打出去了……

“陈瑛,盯好南边的事情,催促尚摩鄢尽快拿下文扶龙三州。”

“此外,祐世隆若有动向,及时告知我。”

“是……”

刘继隆吩咐起陈瑛,陈瑛用余光瞥了眼李骥等人,不卑不亢的作揖应下。

眼见军令传出,刘继隆这才从身旁亲兵手中接过马缰,翻身上马后往军营赶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