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2/2)
朱棣笑着说道。
“嗯,过来坐下。”朱元璋招招手,然后又问道:“这次出去感觉如何”
朱标就坐过去坐在吃饭的八仙桌长椅上,回味说道:“感受十分震撼。”
“哦说来听听。”
“孩儿没见过这样的盛世,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仅仅这些”
朱元璋皱起眉头。
他喜欢考察儿子的能力。
比如当初贬朱橚,就问朱橚在云南被贬两年的经历与风土人情。
按道理来说,在现代社会,朱标看得更多才是。
“自然不是。”
朱标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道:“感受实在是太多,孩儿都记在里面了。”
朱元璋接过去翻了几页。
里面都是朱标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风土面貌、国家政策以及去的地方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好的探究等等。
显然朱标确实下了功夫,不仅仅只是简单地去地方旅游,而是通过这个城市来了解其中根源。
“嗯。”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道:“做得好。”
正在这个时候,远处田间道路上有队人马走了过来,为首的是锦衣卫副都指挥使蒋瓛。
洪武年的锦衣卫与后来的锦衣卫还是有所区别,比如在官职上,洪武年由都指挥使掌管,有两名副都指挥使。
这种情况到成化年间制度愈发成熟,由副都指挥使改成了指挥同知。
由于锦衣卫是由仪鸾卫与亲军都卫合并而来,所以作为仪鸾司的老大以及亲军都卫的老大,毛骧和蒋瓛自然也就成为目前锦衣卫的一二把手。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看到蒋瓛过来,便上去交谈了几句,过了片刻他回来躬身说道:“陛下,刚才又有一批地方锦衣卫的密报奏上来了。”
“拿过来看看。”
“是。”
毛骧向蒋瓛挥挥手。
蒋瓛随即把押送公文的马车卸下来,将一叠叠公文取出,由几名卫士摞着放到了朱元璋面前。
等人退去后,朱元璋随即开始看起了公文。
朱标和朱云峰也拿了一份。
这一幕让朱元璋看了朱云峰一眼,但也没说什么。
如今他已经知道这孙子确实不把皇权当回事,拿公文看大抵也是好奇,不会插手皇权的事情,所以倒也安心下来。
事实上也是如此。
朱云峰这样做并不是没规矩,而是在大明过了两次年后,他已经把朱元璋当家里老头看待。
既然是把对方当家人,那跟家人客气什么呢
反正他确实不想跟对封建皇权低声下气,当初约法三章,就是如此,现代人可真不习惯三叩九拜,搞得那么严肃,那就没意思了。
“啪!”
“混账!”
看了第一页公文,朱元璋拍案怒道:“地方竟已糜烂至此”
朱云峰好奇道:“老祖宗,您那边什么情况”
“崇安一民妇的丈夫被当地恶霸打死,但那恶霸却有手下替罪,且只判了两年徒刑,那民妇为此把丈夫尸体敛入棺材,放于家中七年,每年都往官府喊冤,却无人应答。”
朱元璋冷声道:“还有当地一农夫,看去年蚕丝价格较低,便找当地一名地主借了不少钱囤积了一批蚕丝,期望今年卖个好价钱。结果借给他钱地主见去年年底蚕丝价格涨起来,眼红那农夫得利,便连哄带骗以一些粮食为定金,将蚕丝骗走,转手卖给公门衙役,农夫讨要后续尾款,被此獠以其借款不还为由,联合公门衙役,将他关进牢中七日,多次毒打。”
“这么无法无天吗”
朱云峰看向自己手中的公文道:“我这边也挺离谱的,一刚新婚不久的男子被其妻子怂恿与当地恶霸发生口角,恶霸指示家丁打他,结果没想到把人打死,便赔偿五十两白银。那女的要把白银全部拿走改嫁,男子父母不同意,女子就告到衙门,差役便强行夺走了那五十两白银,女子随后不知所踪,男子父母上告无门,老父因此吐血精神失常,母亲哭瞎了眼沦为乞丐。”
“这些地方吏员,当真是该杀。”
朱元璋脸上愈发寒冷。
“太伯爷,你这边呢”
朱云峰看朱标看公文看得沉思,便好奇问道。
“我看的是遂安有一地主截取了当地县衙发放给乡里的新稻种,还抢夺乡民田地,甚至其中一乡民的死似乎也与他有关。”
朱标沉吟道:“只是这都是锦衣卫的一面之词,是不是该调查清楚”
“我觉得十有八九是真事。”
朱云峰说道:“这里面陈述的这些恶霸地主衙役,全杀了都没几个无辜,隔一个杀都全是漏网之鱼。”
“为何”
朱标询问。
并不是他非要刨根问底,而是这件事非同小可,涉及到很多人命,因此对于他来说,自然要谨慎谨慎再谨慎,需要调查清楚。
毕竟他的性格不像老朱。
老朱才不管是真是假,只要有探子上报,或者有人弹劾,他就先处理了再说。
所以老朱冤杀了很多人,比如道同,还有四大案当中很多人甚至都不认识胡惟庸、蓝玉、郭桓等人,就这么无缘无故被牵连惨遭杀害。
究其原因,就在于高压下胡乱攀咬,以至于牵连的人越来越多,却不加以证实的结果。
朱标在有这样方面前车之鉴或者说从历史当中发现后来的问题,才会觉得需要认真斟酌与再三考量,以防止冤枉好人,放过坏人。
“首先是这里面很多都涉及到当地的地主、恶霸、乡绅、衙役。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他们盘踞在当地,在当地势力强大,不能指望地方县的地主乡绅衙役个个都是好人,其中但凡有坏人,他们本身就有权有势的情况下,欺凌弱小是常有的事情。”
朱云峰分析道:“其次是锦衣卫才派出去,在当地还没有与地方形成利益勾结,这就意味着秉公办案的可能性极大,不可能莫名其妙到地方就冤枉人。最后就是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比如说遂安地主截取当地新稻种的事,到地方看他们种的水稻一眼不就认出来了,其它的事情问问当地百姓,他们是什么风评,找到当事人,聊聊具体情况,一问就能看出真假,所以这里面记载应该没问题。”
“嗯。”
朱标觉得朱云峰说得很有道理,微微点头道:“确实如此。”
朱元璋冷声道:“毛骧。”
“陛下。”
“让地方锦衣卫抓人。”
“是。”
“等一下。”
朱标连忙叫住毛骧。
“标儿”
朱元璋皱眉道:“有时该果断还是要果断。”
“自然是,但程序还是要正义,不然的话督察院岂不是形同虚设了”
“你的意思”
“锦衣卫抓人,督察院与当地官府共同审理吧。”
朱标说道:“由锦衣卫把详细审理经过上报,若是地方包庇,也能顺便治理地方官员的罪。”
“唔”
朱元璋想了一下,觉得没什么问题。
里面很多案子都涉及到了地方官府,其中衙门差役扮演了坏人的角色。
难道县衙里的官员就这么干净,全是衙役差夫的问题
恐怕不止。
督察院有巡查御史,是流动性质,与地方衙门很难产生勾结。
锦衣卫也是刚派出去,还没有形成利益关系。
所以三方一起审,刚好让锦衣卫与督察院看看当地官员有没有在其中干坏事。
即便没有做,可从上个月开始,各地锦衣卫陆陆续续就开始上报,
想到这里,朱元璋点点头道:“嗯,毛骧。”
“陛下。”
“按太子的意思办,让各地锦衣卫与督察院尽快办理,上报到朝廷。”
“是。”
毛骧随即出去传令。
显然。
随着锦衣卫开始驻扎全国,加上督察院巡查御史风闻奏事,大明又将掀起一轮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