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两村的差别(1/2)
周益民骑着摩托车,迎着清晨的微风,从公社饲料厂回到了周家庄。
将摩托车停好之后,他便径直朝着老支书家走去。
见到老支书,周益民也不兜圈子,直接把在饲料厂黄书记给名额的事儿说了出来。
老支书听后,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在那个工作机会稀缺的年代,这十个名额简直就是天大的恩赐。
两人一番商议,决定召开全村大会,把这事儿告知乡亲们,看看大家有没有兴趣购买这些名额。
开会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民们虽然满心疑惑,但都知道,没有重要事情,老支书绝不会无缘无故召开全村大会。
于是,大家纷纷放下手头的活计,朝着村子中央的晒谷场走去。
一时间,晒谷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三两成群,议论纷纷,都想从别人口中探知这次大会的目的。
张大伯眉头紧皱,拉着旁边的李大叔问道:“老李啊,你说老支书这突然召集大伙,是出啥大事了?”
李大叔摇了摇头,叹着气说:“我哪知道啊,这心里七上八下的,但愿不是啥坏事儿。”
不远处,几个年轻后生凑在一起,其中一个挠着头说:“会不会是又有啥大工程要咱干,能多挣点工分?”
另一个撇撇嘴回应:“我看不像,要真是那事儿,老支书犯不着这么大阵仗。”
就在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老支书和周益民并肩走了过来。
老支书向来做事干脆,他站到高处,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我相信,这次大家都会感到奇怪,为啥要开这个全村大会。
是益民找我,他从公社那里得到十个工作名额,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兴趣?”
老支书接着补充道,要是报名的人多,就得抽签决定;人少的话,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在他的预想中,这次肯定会像上次一样,村民们为了这十个名额,肯定会抢起来。
到时候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
村民们听到老支书的话,瞬间炸开了锅。
一开始,大家都挺心动,在大家的认知里,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不用像在农村这样,每天累死累活劳作,换取那微薄的工分。
赵大哥眼睛放光,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去工厂做工,那可比咱在地里刨食强太多了,说不定还能吃上供应粮呢!”
他媳妇在一旁也忙不迭点头,脸上满是憧憬。
可没过一会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聊着,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
钱婶坐在一旁,慢悠悠地开口:“在咱周家庄,虽说挣的是工分,但这段时间,靠着益民带来的好法子,咱日子过得也不差,顿顿能吃饱,还能攒下点余粮。”
孙大爷也附和道:“是啊,而且在村里干活,多自在,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只要不太偷懒,大家都能互相照应。去了工厂,人生地不熟的,还得受人家管。”
老支书看着村民们的反应,心里不禁犯嘀咕,这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啊。
他再次提高音量,问道:“大家,没有想要报名的吗?”
可村民们依旧面面相觑,有的低下头默默思索,有的和身边人小声交流,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报名。
老支书都有点怀疑,是不是整个村的村民耳朵都出现了问题,怎么一个报名的人都没有。
周益民看到这一幕,心里却挺开心。
他心里清楚,这些工作名额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看来周家庄的村民,也真切感受到了村子这段时间的巨大变化,所以大家都不太愿意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外面闯荡。
在中国人的思想当中,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老支书又重复了一遍,可还是没有人报名。
无奈之下,老支书只能宣布:“既然没有人报名的话,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
等村民们都散去,老支书看到周益民不仅没有不开心,反而面带笑容,不禁有些疑惑,问道:“益民,工作名额都卖不出去,你咋还有心思笑?”
周益民笑着反问:“老支书,如果这种情况,换做是以前的周家庄,你觉得反应会咋样?”
老支书虽然有些不解,但还是如实回答:“那肯定全村的人都抢着报名,生怕慢一点,就选不上了。”
他实在不明白,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周益民见老支书还没反应过来,继续引导:“既然是以前的周家庄,肯定会抢着报名,为啥现在没有人报名?”
经周益民这么一提醒,老支书恍然大悟:“哈……好!难怪益民你要笑,虽说周家庄的变化是好事,可这样一来,你的工作名额不就没人买了?”
周益民解释道:“老支书,你啥时候见过工作名额会担心卖不出去?就算周家庄没人买,别的村,还有城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没工作,平时只能打打零工。”
老支书点了点头,心想,自己这段时间光想着周家庄的发展,还真是一叶障目了,可能是周益民这一年来,但凡有好处,第一时间都想着周家庄,才让自己有了这种错觉。
就好像,周益民拿出来的东西,只有周家庄一个选择,其实并不是,除了周家庄的话,周围的村子,哪个都可以,只是周益民的选择了周家庄而已。
周益民心里盘算着,既然周家庄没人想要这些名额,那就换个地方试试。
他突然想到了上水村,因为自己比较熟悉的村落,也就是上水村,如果上水村也没有人要的话,只能进城里了。
不过此时天已经黑了,只能等到第二天再去,反正周益民又不着急,就算是迟几天去都行。
第二天一大早,八点钟左右,周益民简单梳洗一番,便开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地来到了上水村。
村口的治安队队员一眼就认出了周益民,别说阻拦了,还满脸笑容地主动打招呼,直接放行。
他们心里清楚,村里能有如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全靠周益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