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大明必将再度纵横四海(1/2)
龙江。
蒋庆之带着五部尚书,外加一个守备太监汪岩正在视察造船基地。
一个管事作陪,一问三不知,汪岩大怒,觉得这厮丢了自己的脸,把口水喷了管事一脸,问谁知晓情况。
如今龙江造船厂里只剩下了十余工匠,大多老迈。
一个老工匠咳嗽着走出来,举起手,“小人知晓些。”
“说。”汪岩冷冷道。
老工匠看了蒋庆之一眼,隐隐觉得这群贵人中以此人为尊,便赔笑了一下,“当年宝船废了之后,咱们这里就转为修缮水师战船的地儿。后来活计越来越少,没了活计,钱粮也少了。那些工匠大多被弄去了别处,还有的转行去干了别的……”
林志安好奇问,“那你等为何不走?”
造船厂近乎于废墟,唯有一个船台上有船,那艘船看着近乎于古董,也不知搁那多久了。
也就是说,这十余老工匠已经许久没有活计了。
按照蒋庆之对南方官场的了解,但凡有贪腐,有上下其手,有漂没的机会,那些官吏能一层层把皮肉都给你分的一点不剩。
龙江造船厂既然没有活计,哪来的钱粮?
就算是有,经过层层剥皮后,到了这些老工匠手中的钱粮,怕是连自家都养不活。
他看着那个老工匠,眼中有探究之意。
老工匠眸子里多了沧桑之色,“小人也想走,那些老伙计也想走。”
十余工匠唏嘘着,有人甚至在哽咽。
“可当年……”老工匠眸子里有追忆之色,“英宗时罢了下西洋之举,船队最后一次回到龙江。带队的太监说,此后怕是再无纵横大海的机会了。他召集了我等祖辈,说,三宝太监临去前一直挂念着龙江。担心朝中会废掉船队。
三宝太监说,危机来自于海上,机遇也来自于海上,大明不能停止出海的步伐,一旦停了,危机必然从海上而来……”
蒋庆之身体一震。
再没人比他更清楚此后的局势了。
船队出海宣威被废止后,倭寇便渐渐成为大明东南的心腹大患。
佛朗机人也乘机从西而来,夺取了麻六甲等地。
接着是西班牙人……西方战船不断往来,视东方海域如自己的后花园。
而中原却在禁海令中闭关锁国,玩起了盛世的老把戏。
直至被从海上而来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从此沦为半殖民地。
这一切,可不正是郑和的预言吗?
当大明停下走向大海的步伐时,来自于海上的机遇就会变成危机。
“……那太监说,三宝太监临去前有遗言,说无论如何,龙江和福建务必要保留造船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不可断绝……这便是……国祚。我等祖辈当时发誓,定然会坚守龙江。”
老工匠低头,“哪怕是饿死,也要死在船台上。”
蒋庆之莫名觉得鼻子发酸。
成祖驾崩后,仁宗登基,第一件事儿就是罢废下西洋,而他下这道旨意之时,郑和和他那支无敌舰队正在海上横行。
随后这支舰队的命运随着朝中政局的变化而变化着。
仁宗短命,宣德帝朱瞻基继位,这位毕竟是成祖一手教导出来的,再度恢复了下西洋之举。
可朝中文官们却从成祖时就对下西洋之举极为不满。
在他们看来,出海宣威就是个多此一举的事儿,要宣威何须如此靡费?
派几个使者去就是了。
成祖时君权压制住了臣权,所以下西洋一直在进行着。
宣德帝时君臣平衡,勉强维系局面。
到了英宗时,臣权第一次压制住了君权,英宗曾令打造百余海船,准备再现大明水师宣威海外的壮举。
但东南突然有人扯旗造反,迅速波及浙闽等地。
卧槽!
那地儿可是船队出海的必经之路,这还怎么出海?
于是下西洋之举不了了之,群臣一番鼓动,英宗便下旨彻底废除了下西洋之举。
后来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扯旗造反是地方官和地方豪强勾结弄出来的事儿。
目的是想阻挠船队出海。
反对的动机是什么?
当时文官们反对出海的理由很多,但核心理由就一个:靡费巨大!
这个理由其实不成为理由,历来下西洋都不是单纯的宣威,船队会带着许多货物,和沿途诸多小国交易。
那些小国穷的一批,拿着金银等东西毫无卵用。面对大明货物压根就没有抵抗力,船队所到之处,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说宝船下西洋靡费巨大,那是选择性失明。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这事儿对咱们好没处!
没好处的事儿,对不住,一律反对。
英宗时地方官和豪强勾结阻拦船队出海,动机更是让人无语。
——为了走私!
宝船停止下西洋后,对外贸易就中断了。那些小国翘首以盼,拿着没卵用的金银深情眺望东方。
有需求就有市场,走私就成了大明和海外贸易的主流工具。
官员和豪强联手走私,每年赚的钱多不胜数。谁敢阻挠……哪怕是帝王,咱们照样让他好看。
于是,英宗自信满满的谋划,就成了笑柄。
耗费巨资打造的海船,就此成了废品……这算不算是靡费?
可那些文官依旧选择性失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