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大唐的遗憾(2/2)
提及高仙芝,这位大唐帝国的名将,他的战绩在外战中十分闪耀。尽管他出生于高句丽一个与高丽仅一字之差却相隔甚远的地方,但这一点并未影响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闪耀。
高句丽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却总被某些国家试图认祖归宗。而高仙芝也因此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他们的历史名将。
然而真相是,高仙芝出身于一个职业军人家庭,年幼时便随父亲迁徙至安西。家庭的熏陶使得他从小骁勇善战,尤其在骑射方面更是出类拔萃。
年仅20多岁,他便晋升为将军,与自己的父亲并驾齐驱。
而封常清的出身则与高仙芝大相径庭。他来自滁州,一个与高仙芝的出生地相隔千山万水的地方。封常清的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只能与外祖父相依为命。
然而外祖父后来因触犯大唐律例,被发配至安西充军,负责守城门的工作。两人的身份地位如天壤之别:一个是守城门的孙子,另一个则是将军的儿子。
这样的差距让人难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然而,命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紧紧相连。
封常清的外祖父去世后,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彻底失去了依靠,生活变得举步维艰。但幸运的是,他自幼被外祖父教导读书,聪明伶俐。
后来,他得以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的手下找到一份工作。一天,封常清在大街上目睹了30多位身着锃亮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组成的队伍出城,而领头的正是高仙芝。
那一刻,两人的命运支线悄然相连。封常清被高仙芝的英姿所折服,心生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在他的麾下效力。
于是他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自荐信。然而,当高仙芝看到封常清本人时,却因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而心生嫌弃,果断拒绝了他。
初次尝试失败后,封常清并未气馁,而是更加精心地准备。第二天,他再次投递了自荐信。然而,高仙芝并未给他任何机会,甚至连信都没看,便再次拒绝了他。
面对这样的困境,封常清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式。他将自己的家搬到了高仙芝的住处附近,试图打动这位将军。
最终,高仙芝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同意接纳他,并给了他一份侍从的工作。从此,“高封组合”正式诞生,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并肩作战,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扬名西域。
封常清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高仙芝的麾下,然而起初他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可。许多人认为他之所以能进入高仙芝的军队,完全是凭借他的厚脸皮,而非个人能力。
然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天宝年间,达西部落叛乱,唐玄宗李隆基命令四镇节度使前往平叛。高仙芝被安排在半路进行伏击,结果唐军大获全胜。
战后,高仙芝要求将驻军地点地形情况和双方的兵力部署等情况详细说明后再上报。然而,封常清却在此刻展现出了他的才华。
他迅速整理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并递交了上去。高仙芝半信半疑地翻开报告,却惊讶地发现其内容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且完全符合他的想法。
节度使和几位文官收到报告后同样爱不释手,而封常清的名号也由此打响。
多年后,唐朝三次攻打小勃律,而卫国随后又命高仙芝领兵出击。
高仙芝不负众望,取得了胜利,并升任为安西节度使。这场战役的难度极大,并非因为小勃律士兵的战斗力强,而是因为行军路途极其艰苦,其中翻越帕米尔高原就是必经的一站。
最终,光是行军就走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高仙芝升官后,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封常清也自然是一路升迁。每逢高仙芝出征,都会放心地将一切事务交由封常清处理。
随着小勃律的评定,周围的小国也纷纷归顺,高仙芝的威名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被不断夸大和深化。然而,此时的高仙芝仍然只是下属的身份。
他的风头正盛,却也因此招来了顶头上司节度使的极度忌惮。就在这时,日后成为害死高仙芝的罪魁祸首的宦官将军边令诚却意外地帮了他一把。
边令诚如实向朝廷上报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劝诫皇帝重用高仙芝,以免造成人才的损失。
于是,高仙芝顺利地成为了节度使,掌握了整个西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大权。
天宝八年,位于现今阿富汗地区的西域小国吐火罗上奏朝廷,请求出兵攻打与吐蕃联合的石国。
已经有过先前战争经验的高仙芝自然成为了此次出征的不二人选,而封常清则作为他的得力助手紧随其后。
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后,唐军大胜而归,就连石国的国王也未能逃脱,被高仙芝亲手擒获,如同战利品一般被带回了唐朝。
小勃律与石国这两个曾经以吐蕃为后盾的国家,在高仙芝的两次铁蹄之下纷纷折戟沉沙。
高仙芝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山地之王”的美誉,在吐蕃人口中传颂,更为唐朝的西域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伊犁、塔里木、克什米尔这些曾经遥远的土地,如今皆纳入大唐的版图,成为帝国辉煌的一部分。
然而,即便是英雄也难逃人性的弱点。高仙芝,这位威震四方的将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贪财。这一性格上的瑕疵如同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阴影,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在唐帝国步入强盛之际,西边的拉阿伯世界同样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在沙漠中崛起。
拉阿伯帝国的哈里发曾立下豪言:谁能率先到达东方的中国,并将这片广袤的土地赐予他?
然而,阿拉伯人的脚步仅仅停留在印度,控制了中亚的几个小国后,便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只能与唐朝控制的西域遥相呼应。
尽管如此,阿拉伯的东扩之势对大唐的边境仍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两大帝国的碰撞似乎已无法避免。
在现今兹乌别斯克坦的土地上,曾有一个名为石国的小国。它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上,背靠着强大的唐朝,凭借着繁荣的贸易成为一个富饶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