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血战青山岭(尾)(1/2)
急转直下的情形令塔海帖木儿目瞪口呆,直到宋军发射的神臂弩钉入将旗台的柱子上时,他才意识到危险临近。可塔海帖木儿可不是吓大的,他须发怒张,一个箭步跃下台跳上坐骑,夺过一把铁骨朵朗声道:“来得好,草原的雄鹰们,看看本帅老否,杀!”
鞑子们见塔海帖木儿亲自上阵,方才还急剧下降的士气立刻刹住脚,尤其是刚晋升为千户的主营千户哈喇巴儿思,拍马冲在了主帅前方,哪怕宋军阵中有惊天雷抛来,他也会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死在前进的路上,这是蒙古人的荣誉。
谭如晓沉下脸,眼看离鞑子将旗台不过百步远,想不到鞑子这般难缠,奋战大半个时辰了,军兵将佐的体力也消耗了七八成,他们现在凭着的就是一股信念,如果冲不垮这支鞑子,谭如晓都不敢想后果。
不过眨眼间,哈喇巴儿思等少数蒙古色目人冲至了陷阵营的跟前,“碰碰~~”一名名鞑子骑兵驱赶着战马砸入军阵,也有悍不畏死的鞑子随坐骑撞在陷阵营的步人甲上,令人牙酸的骨胳断裂之声,如鞭炮般仿佛只为听个响。
只是一瞬,这些鞑子精锐便与陷阵营短兵相接,他们这支生力军是塔海帖木儿的近卫,论武勇与拔都鲁军是一个水平,一个个操刀持斧与互不相让的朱雀军在将旗台前杀得血流成海。
谭如晓排众而出,这个时候,唯有主将勇往直前的意志才能继续维持整个军阵的士气,他操起一把长斧,大开大阖的劈砍,杀得当面之敌连连败退,又朝鞑子将旗台挺进十数步。
哈喇巴儿思见宋军军阵当先一将如此犀利,立即斜刺里杀出,与谭如晓战成一团。“嘭”,兵器相接之际,强大的劲力将两人皆逼退数步,彼此从对方眼里看到惊讶,棋逢对手!
“啊!”各自运力的二人,再次拚杀上前,每招每式,皆是杀机重重,战上五十合仍未见分晓,谭如晓猛然醒悟,这是鞑子在使拖刀计,再这么你来我往的战下去,陷阵营的攻势便荡然无存了。
他卖个破绽,企图引哈喇巴儿思来攻,哪知这鞑子也是军中老手,完全不入套,谭如晓越是心急如焚,越是焦虑,反而招式开始有些连贯,这时,半空里砸下一把铁骨朵。眼看谭如晓就要被砸中,他的身后突然窜出一名亲信,以性命的代价替主将扛住一击。
却是塔海帖木儿杀了进来,这个时候,他要的是尽快围剿眼前的宋军,哪里还会讲究甚么以二敌一是不是不厚道,吴有财见主将被围,铁锏使出一个花式,也加入战团,替谭如晓守住侧翼。但不得不说,塔海帖木儿此番作为,确实将陷阵营牢牢的卡在了将旗台之前,让咫尺变成了谭如晓无法逾越的天堑。
整个鞑子大营中,因朱雀长宁联军的人数处于劣势,黄麻的常捷营在苦战,王江的选锋营在勉强坚持,李由部兵虽精,但后营鞑子人数众多,他也没占到便宜,谭如晓营陷入重围之中,岂止脱身不得,有如强弩之末的陷阵营,已无力再前进一步,再拖上半个时辰,估计陷阵营真陷进去了。
鞑子左营中,李芗泉与易云霄两位统帅的搭配简直是恰到好处,十八般兵器皆使得来的易云霄,这次用的却是一把马槊,他左挑右南,前刺后拍,落在他手里的鞑子已不下二十人,李芗泉则与他亦步亦趋,有时射箭,看到有鞑子的统兵官,则换枪远距将其击毙,替易云霄看守侧面,他们这队军兵不过三百,与千余鞑子战成平手是易,但要想击败眼前之敌,二人心下皆有自知之明。这个时候,敌我双方谁能最先抽出一支机动兵力,那么整个局面将立即改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雀长宁联军在主营、前营、右营的三处兵力,已暂露颓势,李芗泉心中懊悔,原先有些托大了,以三四千兵力来袭击八千余鞑子,结果将联军皆陷在此地,原本形势大好的抗元局面,恐怕就要失去。
易云霄觉察到跟在身侧的李芗泉似乎有些灰心,便激励道:“我易云霄,早盼着这一天,与鞑子杀个天昏地暗,然后见去先帝!李统领,既已做出选择,便不要犹豫,就算战死沙场,这不正是我等大宋儿郎的归宿吗?”
说得是,李芗泉心下一横,死便死吧,在这个世间走过这一遭,也算值了。从丹田之处涌出的力气逐渐充溢身体的各个关节,他昂首大喝:“将士们,今夜死战不退,与鞑子拚了!”
“死战不退,与鞑子拚了”的声音传遍战场的每一个角落,方才还呈露败像的几个军阵,再次聚集力量,与鞑子展开殊死的最后一搏,右臂受创的黄麻,也只是草草包扎,便又提着长砍刀继续与那日松部死磕。
“长刀所向,直指那北方的国土;残阳如血,流淌在南下的征途;旌旗猎猎,召唤着东进的战鼓;黄沙漫漫,挡不住西征的脚步;中华自古多壮士,可杀不可辱。。。。。。”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朱雀军军歌--《汉家将士》,很快,歌声席卷整个青山岭,飘扬在整个富顺的大地上,激荡在每一寸不愿屈服蛮夷的土地上。
这最后的吼声,震耳发聩,震撼了战场上所有的鞑子。塔海帖木儿有那么一刻,他流露出迷茫与无力。。。。。。
黄麻与敌对阵一个时辰后,他已经摸清了那日松的套路,对方不过凭着战力精堪的探马赤军来遏制常捷营,但论到战术,却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黄麻的身边,有甘锦程、余新、高密、马应亮、宋自来、刘五郎共五员干将,皆有着独挡一面的能力,他的麾下又多是训练有素的战兵,对于主将的调遣、攻守能做到相对较好的配合。
“宋自来,刘五郎,汝等正面扛住鞑子的攻击,勿论代价,死多少人都填上。”黄麻又对其它三都头道:“后面鞑子力量薄弱,我等杀出一条血路,锦程,你率一都,从右杀出,余新,你率一都,从左杀出,反围鞑子。高密,随本将冲阵主攻,一旦冲开鞑子阵线,宋自来、刘五郎,随后掩杀,不愁鞑子不破!”
如果想打破僵局,就得有一方抢先做出有效的应对之策。但看黄麻,已迅速调整战术,宋自来强在防御,刘五郎在进攻方面更有经验,二人一张一驰,面对那日松的不断蚕食,仍能做到游刃有余,保持整个正面阵线的牢固。
甘锦程与余新跟随黄麻逾九年,与上官的配合已能做到恰到好处,二人一左一右攻击,能保持与主攻方向上的一致性,而高密不仅使得一把好弓,他一都中也有弓手三四十人,在身后可以提供掩护。黄麻如此安排,足见他在驭兵用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