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4章 咸丰皇帝大骂曾国藩,隋文帝觉得之前选错人了(2/2)
“皇上还是应当忍一时之怒,先让大清强盛起来,将来废除这些条约也不过是皇上您一句话的事情罢了。”
杜兴国好说歹说,总算是让咸丰皇帝冷静下来。
“告诉奕山,这份条约必须拒绝!”
“大清可以让步,但绝对绝对不可能超过《南京条约》。”
“朕就不信,那俄罗斯人当真就会从万里之外的莫斯科调集大军前往新疆!”
说完,咸丰皇帝气愤地将这份奏章丢到了一旁。
第二份奏章,也没能让咸丰皇帝开心。
“河南捻匪肆虐?”
“捻”是淮北一带的方言,意思大致是“一股、一伙”的意思。
在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小农经济被摧毁,许多人衣食无着,很快变成了流民、灾民。
而朝廷方面的国库收入又因为各种不平等条约而锐减,根本就没有能力来对流民们进行赈济。
为了活下去,这些流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落草为寇。
几乎就在太平天国起兵的同一时间,捻军起义也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爆发了。
来自安徽亳州的张洛行、龚得树等起事“结捻”,短短时间内就聚拢了数万流民,攻破河南永城。
随后,张洛行转战河南、安徽各地。
刚刚获得的这份奏折上,清楚写明了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张洛行召集各地捻军,在亳州雉河集歃血为盟。
各地捻军大小首领公推张洛行为盟主,号称“沃王”,正式发动抗清起义,自称“十八铺聚义”。
捻军短短时间内,数量爆发式地增长,已经逼近了十万人大关。
论战斗力,捻军在清廷看来其实就是一股真正的“乱匪”,挥舞着锄头铲子的农民搞事罢了。
和太平天国相比,捻军的战斗力屁毛也不是。
但问题在于,捻军起义可是在中原地区爆发的!
中原,这可是华夏文明核心中的核心区域。
一旦捻军规模继续铺开,那大清朝就真的要完蛋了!
咸丰怎么敢不重视?
发泄式地怒骂了一通之后,咸丰看向杜兴国和几名军机大臣。
“眼下还有精兵强将能调集去剿灭捻匪的吗?”
众人顿时沉默。
精兵强将?
能打的,还能调动的,不都已经被赛尚阿调去了永安城吗?
杜兴国吞吞吐吐地解释完毕,咸丰皇帝也沉默了。
良久后,他开口道:
“让赛尚阿抓紧剿除永安乱匪,至于捻匪,责令各地总督、巡抚、提督务必择期剿除!”
捻军的事情也丢到一旁,咸丰皇帝感觉这地方上送过来的奏折是看不下去了。
破事简直多得烦人!
于是他干脆跳过了接下来一堆地方官的奏折,选择了一份京官的奏折来看。
北京城中风平浪静,你们这些京官总不可能给我找事了吧?
事实证明,咸丰皇帝显然是痴心妄想了。
这份来自京官的奏折,他越读脸色就越是铁青。
终于,咸丰皇帝忍无可忍,一巴掌将这份奏折拍在了桌子上。
“他娘的,这个曾国藩,都在和朕说些什么狗屁!”
杜兴国有些疑惑,拿起奏折一看,也愣住了。
过了好几秒钟,杜兴国也忍不住说了一句。
“这个曾国藩……”
疯了吧?
曾国藩说啥了?
骂人。
骂谁?
咸丰!
没错,曾国藩竟然在这篇奏折之中,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咸丰皇帝。
他认为,咸丰皇帝上任至今,虽然将穆彰阿等几名投降派首领罢退,但却并没有真正地追究责任,也没有将投降派连根拔起。
大清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的情况,咸丰皇帝也没有进行扭转。
国库的亏空,也不想办法弥补。
各地起义频繁,也不懂进行练兵。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登基快两年,啥也没干成!
这如何不让咸丰皇帝愤怒?
“朕这两年来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处理政务。”
“他一个小小侍郎,竟然说朕什么都没干?”
“朕要摘了他的顶戴,把他发配到新疆去戍边!”
咸丰皇帝极为罕见的大发雷霆。
哗啦啦,在场的几名大臣全部跪下了。
“皇上息怒!”
其他几名军机大臣也就说了这么一句,接着看戏,心中不乏幸灾乐祸。
曾国藩是投降派首领穆彰阿最欣赏的弟子之一,众人皆知。
穆彰阿倒台之后,曾国藩也是少数没有趁机落井下石之人。
再结合眼下这篇奏章,难说曾国藩是不是借着进谏的机会,帮恩师穆彰阿出气。
大家都不傻,谁也不会去接这个茬。
那可是会要命的!
只有季芝昌硬着头皮开口:
“皇上,您继位之后广开言路,为天下人所称赞。”
“若是曾国藩因言获罪,不免会让天下人灰心,还请皇上明鉴!”
杜兴国也回过神来,忙道:
“皇上,曾国藩此人是颇为清廉自持的,您就当他是个海瑞、魏征。”
“朝中有海瑞、魏征在堂,岂不是更显得皇上有容人之量?”
好说歹说,咸丰皇帝终于平息怒火,恨恨开口。
“这混账东西,朕以后再也不想看到他的折子!”
镜头一转,季芝昌坐在曾国藩家书房中,对着曾国藩苦笑道:
“曾大人,你也是,怎么就这么耿直!”
“皇上是个年轻人,你用词如此直接,他怎么能接受得了?”
曾国藩沉默片刻,开口道:
“若我前两份折子能被皇上采用,我也不必如此。”
“无非就是效仿海瑞罢了。”
季芝昌身体颤抖了一下,忙以前辈的身份教训道:
“曾大人,当海瑞有什么用?海瑞的下场如何,你又不是不知道!”
“况且,海瑞又能改变什么了?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你若是当真想要为大清做一点事情,就更应该好好地经营自己,将来身居更高的位置,才有希望!”
曾国藩沉默良久,缓缓摇头。
“可我是汉人。”
汉人怎么可能和满人相提并论呢?
也只有杜兴国这种从咸丰皇帝幼年开始悉心教导的帝师,才能超越大清立国以来对汉人大臣的制度性封锁,获得影响国政大事的权力。
其他的汉人大臣,哪怕是当了尚书、大学士,进了军机处,又有什么鸟用?
国家大事,还不是皇帝和满、蒙大臣商量做决定,汉人大臣也就是一个负责执行的角色罢了。
季芝昌闻言也是默然,片刻后叹了一口气,拍了拍曾国藩的肩膀,然后离开。
【无论曾国藩初心如何,但他的先后三份奏折,的确是切中要害地指出了大清此时的诸多弊病。】
【更难得的是,曾国藩并非只会批评,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但咸丰皇帝所谓的“广开言路”,其实仅仅是面子工程罢了。】
【那些足够难听、足够一针见血,必须要通过大刀阔斧来进行改革的真话,并没有被这位年轻的皇帝真正接纳。】
【愿意说真话,办真事的曾国藩和其他人,也只能在一次次的失望后,最终选择沉默。】
【但沉默就有用了吗?】
【那些没有得到解决的内忧外患,只会愈演愈烈。】
【大清帝国的未来,正朝着坏的一面急速倾斜。】
看到这里,大隋世界中,隋文帝叹了一口气。
“看来,朕之前是选错的。”
“的确是应该用六皇子奕欣来当太子的。”
杨勇呃了一声,不是很能接受自家老爹的这番话。
杨勇的性格偏向守成,其实就是咸丰皇帝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