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亡的背后 转载(1/2)
本文转载自红朝笑笑生-天涯的博客。已获得博主同意。
注:本文引用了天涯社区“泪痕春雨”的部分评论文字,事先已征得作者同意。
一、山雨欲来
公元219年5月,刘备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胜利:经过一系列征战,曹操终于退出汉中战场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讲,这一仗对蜀汉来说,都称得上是伤筋动骨。因为,汉中争夺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蜀军就被曹军狠狠吊打了一顿,不光损失了大将吴兰,连张飞、马超也被打得连连败退,最后是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增援,才击退了曹军。当然了,前方如此吃紧,后方自然也轻松不到哪里去,为了倾尽全力打这场战争,相关人力、物力那是如流水一般,拚命往前线调拨,以至于诸葛亮都不得不找杨洪商量:这一仗是不是该继续下去?
诸葛亮找杨洪问这个问题,绝不代表他不明白汉中战役的重要性,而是刘备集团进驻益州不久,对益州豪族的态度还没有把握。这种情况下,不跟地方政府取得共识、强行征调益州的人力物力,随时可能引发后方起火的严重事件。而杨洪的态度,也很让诸葛亮满意,因为他的回复,是我们必须全力支持前线的刘备,否则下次打的就不是汉中争夺战,而是益州保卫战了。
得到杨洪为首的益州豪族支持后,刘备终于打赢了汉中攻防战,还击杀了曹操的嫡系夏候渊,算得上是一大胜利。面对益州集团万众一心的压力,曹操开始吃不住劲了,因为,他没有把握一举击破对方,就只能在边境线上干耗,战线拉得实在太长,后勤物资都要从秦岭翻山运过来,消耗十分巨大。考虑到后方一直有各种反对势力,如果没完没了地僵持下去,随时可能出现翻船的危险。
在军事失利和政治压力下,曹操从汉中前线退兵了。但是作为一个战略家,曹操并没有完全退走,而是留在了长安。
于是,现在轮到刘备头痛了。
我们必须知道,曹操并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庞大的军政集团首脑;这个人留在长安,也不会光领一个秘书班子闲逛,相反,他是带着一支战略机动兵团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集团的压力,始终比山还大。
如果对这种战略态势不了解,可以想象一下,当年苏修陈兵百万在边境线上的时候,中国的紧张程度如何。虽然说,对方没有发动进攻,北部地区却得时刻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否则一个疏忽,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当年面对苏联的,是一个已经稳定建设十几年的中国;而刘备在益州、汉中只能算外来户,相关根基都没有稳固,如果跟曹操长期耗下去,肯定是要吃亏的。
面对这种战略挑衅,刘备就做了一个决定:在汉中称王,然后返回成都。
这是一个政治意味深长的举动。刘备的基本盘是益州,如果要称王的话,应该叫益州王才合适。进位汉中王,本身就是一种示威,总而言之,汉中已经成了我刘备不可分割的领土,你曹操想要拿回这块地盘,那是想也不要想。当然了,称王完毕之后,刘备就回到了成都,意思也非常简单,就是告诉对方说,我没有趁胜北伐的意思,曹操你也不用担心边境安全,大家都回自己老窝,该干嘛干嘛吧。
作为蜀汉集团的首脑,刘备的举动显然有不可低估的政治意义。但是呢,批判的武器显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所以曹操只管在长安冷眼围观,却没有丝毫回家的意思。于是在一系列政治示意之后,关羽从荆州一线发动了牵制性进攻,希望能吸引曹军回撤。
从这个举动开始,蜀、吴、魏三国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
二、同床异梦
在东汉权力失控的天下大乱时期,荆州在刘表的统治下,曾经度过了十八年相对平和的时光。当然,所谓相对平和,绝不代表这十八年里,荆州就是绝无战事的乐土,只不过在这段时间里,荆州大大小小地头蛇,都在刘表刺史为核心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安定团结,并且最大程度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对荆州的地头蛇来说,什么样的事情最符合他们的利益呢?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亲江东的势力来说,自然是同孙权合作;对亲蜀汉的势力来说,肯定维护汉朝正统更加政治正确;而对亲曹操的人来说,最好把想法放到心里,因为此时的荆州,曹操系势力实在不占优啊。
虽然说,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差别,但是我们大概可以确定的是,不管哪派势力占优势,他们的希望,都不外乎这两个原则:一、自己必须能保住眼前的既得利益;二、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最大扩张。
如果荆州的地形,也同徐州一样,地头蛇们的选择,肯定会相对激进一些。因为,只要有点战略眼光,都能看出来,徐州就是个四战之地,如果不能积极地扩张、甚至把所有家当全部赌进去投机,最后难免会被大小外来军阀吃掉。问题是,荆州的地形,并不是什么四战之地,而且大家还曾经在刘表的领导下,成功地远离了中原的战祸。
赤壁之战,如果从刘备、孙权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他们成功反抗了残暴的奸臣贼子;但是从荆州本地的角度去看,好象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不识相的军阀,荆州、甚至天下,早就实现统一了;而且大家战前就跟曹操达成了合作协议,如果不是他们非要抢地盘,现在荆州人民也早就安居乐业了。虽然说,在地盘的争抢中,有的地头蛇实现了地位上升,还有的当上了所谓的五虎上将,但是这一切对其他地头蛇来说,有很大的意义吗?好象是没有的!
坐镇荆州的关羽,困境就在这一点上。
只要不戴有色眼镜,都可以看出来,对比先前连年战祸的北方,荆州就是一片乐土,除了一些中小规模的地盘纷争外,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战祸。但是赤壁之战以后呢,荆州的日子,那是一天不如一天,地盘被曹、刘、孙分成三块,尤其是刘备的麻烦没完没了。这位仁兄先是同孙权争抢地盘,后来又进攻益州,打完益州又要打汉中,一直在大量地征用荆州的人力、物力。
从刘备势力大举入川起,留在本地的班底就越来越薄,刘备集团在荆州的影响力自然也跟着削弱,可是呢,统帅部的相关索求却越来越多。这样的战略形势,是关羽一个人无法解决的。
事实上,不管刘备还是关羽,在他们的领导下,荆州都没有实现安定团结,而是始终处在三家争斗的第一线,这种事,本身就不会让大小地头蛇满意。因为,你关二爷愿意做刘备的筹码或棋子,自然算你义气,我们这些人可没这种觉悟啊;再说得直白一点,大家上有老下有小,凭什么陪着你玩呢;更高大上地说,那就是荆州的未来,应该由荆州人民共同决定,哪个人想一句话就把大家绑到刘氏集团的战车上,算哪门子事呢?
对这种想法,刘备显然是十分明白的。因为,刘备入川之后,竟然把黄忠、魏延都提到了五虎上将的高度,还让魏延取代张飞,当了汉中太守。这种举动的潜在含义,就是告诉所有人说,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光不要只盯着家乡那点小地方,只要努力跟着皇叔我干革命,别说少将、中将之关的头衔了,甚至军委里面也能有一席之地,总而言之,辉煌的革命前途就在前面,只看你表现如何了。
当然,刘备大力笼络荆州系人马的时候,孙权在这段时间里,也没有打酱油。事实上,他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对荆州大小地头蛇进行不间断的渗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找关羽结亲。
因为我们熟悉后来的历史,所以看到孙权想跟关羽结亲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关二爷实在是太执迷了,怎么连起码的统战工作都不会做呢,甚至情不自禁地想象说,只要关羽同孙权搞好关系、同孙权结个亲,东吴就不会袭击荆州,历史就能如何如何。其实,这种想法,跟意淫没什么差别。
孙权对关羽的举动,绝对是不怀好意的。因为,他如果真想跟关羽拉关系,正常的方式应该是找刘备提亲,无论最后能不能成交,都不会造成冲突。因为,这种善意的政治联姻,从来都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答应了有交情,不答应也有交情。问题是,孙权竟然直接去找关羽提亲了。
俗话说,人臣无外交。孙权直接越过刘备,找关羽商量这种事,本身就不叫事,无论关羽怎样请示刘备,都有拥兵自重的严重嫌疑,如果关二爷不当场表达坚定立场,那才叫有鬼了。换一个角度,如果刘备直接找鲁肃结亲,鲁肃的第一反应,肯定也是大骂一通,把使者赶出去;因为,两国还保持着正常外交关系、正常联络渠道的时候,你们不跟主公好好讲话,却私下里这样拉拢我,安的是什么心?
一切是显然的。东吴不会无缘无故地拉拢关羽,事实上,他们一直就在做大量的工作,对荆州上下软硬兼施,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对方的军政长官,本身就说明,他们对荆州基层的无间道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一定的地步。
在刘备建国的过程中,荆州先是支持他吞并益州,然后又支持他征服汉中,其中付出的人力、物力,无疑是巨大的。问题是,随着刘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荆州不但没有缓口气,反而负担更加重了;因为,此前它只要承担后勤物资上的义务,但到现在,竟然又多了军事牵制的任务,开始主动进攻曹操了。
总地来讲,关羽也算政治、军事两手抓的高手,因为刘备把主力带走之后,他又在荆州培养了一大批自已的势力,并敢跟曹操刺刀见红,这种本事和霸气,绝不是普通将领具备的。问题是,他进攻曹军的时候,肯定要把最得力、最可靠的人手带在身边,否则不等孙权偷袭,光是于禁、庞德之类当地守军,也能让他栽个跟头;而把支持自己的人带在身边,就意味着说,荆州后方充斥着大量不怎么支持自己、甚至反对自己的人,那些人虽然平时不敢言,关键时刻却敢怒。而关羽的战事突然发展得如此顺利,以至于以荆州的一支偏师,竟然有进军中原的希望了。
水淹七军、斩杀庞德,还能进军中原,这是荆州前线从来没有过的胜利,本着关羽的立场,自然是大喜过望,因为,这就象拿了一百块钱,却中了一百万大奖一样;本着刘备、诸葛亮的立场,对这种事肯定也是乐见其成。但是,对荆州大佬们来说,这种消息是好是坏,就难说得很了。
关羽进军中原能否成功,显然是一个未知数,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因为,比起先前称雄中原的吕布、袁绍、袁术等枭雄,关二爷的那点底子,实在不能算雄厚。不过呢,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北伐肯定要经历漫长艰苦的战争,期间需要调用的人力物力,绝不是三瓜两枣能打发的,也绝对要荆州再来几轮大出血。北伐如果失败,荆州自然是人财两空;即使北伐成功了,结果无非是刘备当皇帝而已,而为了这个虚无的理想,荆州肯定要买最大的单,不说十室九空,至少青壮年死个一大半,还是可以确定的。
刘皇叔当了皇帝,你和你的家人却都死于非命了,这样的胜利,对荆州人有意义吗?有吸引力吗?好象是没有的。事实上,它就是没有。
三、鹬蚌之争
如果蜀汉政权的统治非常稳固,那荆州大佬们虽然有情绪,也只能放到心里。问题是,刘备此时立足未稳,还在西线跟曹操拚命对抗,本身都需要荆州的支援,这种情况下,改投孙权的呼声,自然会止不住地漫延开来。
关羽的危机在于,他的战事输赢如何,跟荆州人的利益,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更危险的是,由于前期作战太过顺利,中原都有人起兵响应了,还打起了他的旗帜,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要雄心勃勃地准备下一场战事。
关羽考虑不到的事情,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加考虑不到了。因为,在益州和汉中的争夺战时,关羽始终源源不断地送来支援,而伴随这些支援的,必然是大大小小的平安报告,总之东线平静无事,形势非常稳定,请统帅部专心应对西线的压力,不用分神操心荆州。
从刘备的角度上看,关羽的说法似乎没有错。这些年来,刘备在益州、汉中打得热火朝天,荆州始终是形势大好,不仅成为益州兵团的可靠后方,而且还在西线需要牵制的时候,组织起强有力的攻势,击败了庞德、于禁的重兵集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关羽的说法都是相当可信的,找不到怀疑的理由。
因为我们知道后来的结果,所以通常都认为,刘备应该让关羽见好就收才对。问题是,如果关羽打出了威震华夏的大胜仗、中原已经有人开始接洽北伐,刘备反而要他回到出发点固守,那同给岳飞十二道金牌有什么区别?甚至后人在谈到这里的时候,也都会发一通感慨,总之,蜀汉得不到天下,就是因为刘备鼠目寸光、甚至猜疑神将关羽的缘故。因为,曾经有那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曾经中兴汉室举目可待,可是刘备和诸葛亮,竟然都是人头猪脑的家伙,不知道把握上帝赐予的机会;再总之,如果让我穿越到那个年代,关键时刻来一句话,大汉王朝没准就一举复兴了。
刘备显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关羽扩大战果的时候,他没有出手阻止。结果,却是荆州的地头蛇们决定,改换门庭投奔孙权:他们造反了!
军事家同战略家之间,有显著的区别。例如,同样手头上有一万人,军事家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主要考虑装备、后勤等专业问题,按照战斗力排兵布阵,他的任务是把仗打赢;战略家却要考虑这一万人代表的利益诉求,有的可以当下属直接指挥,有的却只能当友军,还有的甚至要当成敌军,采取各种政策保证他们不出乱子。因为,渗杂了利益因素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很复杂的!
关羽是出色的军事家,但并不是出众的战略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