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群贤聚首议新策(2/2)
王祎也不再执着于礼法,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等可奏请皇上,在推行新政的同时,保留儒家经典,强调道德教化,以稳定民心。”章溢也一改之前的担忧,他双手抱拳,语气坚定,“我等需在朝中形成统一战线,向皇上进言,确保新政不至于过于激进,以防动乱发生。”薛祥也加入了讨论,“工部会全力配合新政,但同时也要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不能因为新政而影响民生。”吴祯也积极发言,他冷静地分析道:“我等应严密监控新政的推行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偏差,防止出现贪腐舞弊之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献计献策,仿佛找到了应对之策。
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交错,激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原本压抑的书房充满了活力,如同久旱逢甘霖般焕发了生机。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新政顺利推行的美好前景。
讨论持续了许久,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制定出了一套初步的应对策略。
这其中,有对新政的顺应,也有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更有对整个大明未来的考量。
他们仿佛一群运筹帷幄的将军,在密室中商讨着应对之策,准备在接下来的朝堂之上,展开一场智慧的较量。
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灯光依旧明亮。
众人散去,只留下刘伯温一人。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深邃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无垠的夜空,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低声说道:“明日早朝,好戏……才刚刚开始。”他将茶杯缓缓放下,发出了轻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在预示着接下来的波澜壮阔的朝堂风云。
官员们纷纷献策,书房内一时热闹非凡。
张紞首先提议:“诸位,此事非同小可,我等需联合众官员一同上书,劝谏陛下三思而后行!”他语气激昂,仿佛已经看到了联名上书的场景。
另一位官员则建议:“不妥不妥,仅凭上书恐难奏效,不如联络各大书院山长,共同商讨对策,以学派之力劝谏陛下。”他捻着胡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
一位年轻官员则更为激进:“何必如此麻烦,只需暗中阻挠新政推行,陛下自然知难而退!”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狡黠,仿佛已经看到了计谋得逞的画面。
书房内顿时炸开了锅,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充满争议。
有人支持联合上书,认为这是最稳妥的办法;有人支持联络学派,认为这是最有力的途径;也有人支持暗中阻挠,认为这是最有效的策略。
刘伯温一直静静地听着,直到众人都说完,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而严肃:“诸位,我等皆为朝廷命官,当以国家利益为重!暗中阻挠,岂非置大明江山于不顾?此等做法,万万不可!”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一丝威严,让原本嘈杂的书房瞬间安静下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依老夫之见,兵分两路,方为上策。”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下文。
刘伯温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一路,由张大人牵头,联合官员上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路…”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一位官员身上,“由叶大人负责,联络各大书院山长,以学术之名,劝谏陛下。”
刘伯温话音刚落,书房内再次响起了嗡嗡的讨论声。
这一次,讨论的氛围逐渐趋于统一,众人围绕着刘伯温提出的方案,细化着具体的执行步骤。
夜色更深了,书房内的灯光依然明亮,众人的身影在灯光下交错,仿佛在编织着一张巨大的网,准备将这场风波牢牢地控制住。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深邃的夜空,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轻轻推开窗户,一阵凉风吹了进来,让他精神一振。
“明日的早朝……”他低声自语,却没有说完,而是转身看向众人,“诸位,早些回去休息吧。”
书房里的烛火摇曳,映照着官员们疲惫却又坚定的面容。
刘伯温的提议如一颗定心丸,让原本混乱的局面逐渐清晰。
兵分两路,双管齐下,这成了众人心中唯一的希望。
“刘大人此计甚妙!”张紞率先打破沉默,语气中充满了赞赏,“我这就去联络其他官员,共同拟定奏疏,务必让陛下明白我等的苦心。”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表示愿意全力配合。
有人提议在奏疏中着重强调新政的弊端,有人建议用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来警醒皇帝,更有人提议将民间疾苦融入其中,以唤起皇帝的恻隐之心。
“诸位不必过于悲观,”刘伯温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陛下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我等只需将利害关系陈述清楚,相信陛下定会重新考虑。”他语气沉稳,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商议完毕,官员们陆续散去,书房内渐渐恢复了平静。
刘伯温走到窗边,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明日的早朝将是一场硬仗,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翌日清晨,金銮殿上,气氛凝重。
刘伯温率领一众官员跪倒在地,手中高举着联名奏疏。
“臣等有本要奏!”刘伯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掷地有声。
朱柏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官员,心中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