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千古一帝(1/2)
【吕不韦登上相位后,曾效仿战国四公子,招揽天下有识之士,聚集在吕相府中的食客多达3000人,包括后来的丞相李斯都曾拜在其门下。他命门客编纂所见所闻,汇总先秦百家学说合为一家,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这就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包涵哲学、史学、政治、道德、天文、地理、农业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尤其对后稷以来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是战国秦汉之际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著作,总结了古往今来的历史教训和经验,在思想上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完整的统治理论和依据。】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该书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评论区
“突然发现汉初的黄老之学跟《吕氏春秋》好像啊。”
“执政宽和,与民休息。”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吕不韦的学说在秦朝无人赏识,反倒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汉朝。”
嬴政双目微眯,《吕氏春秋》居然有这样的作用!
这不是儒家那样空口白牙的说教,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是缔造强汉的学说。
朕能包容四海,如何就容不下一个吕不韦,要知道,李斯还是吕不韦的门客呢,不也被朕委以重任!不过是《吕氏春秋》与商君法格格不入,所以才被束之高阁罢了。
秦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就是因为每个秦王都是实用主义者。
秦朝非法家学派的人心思电转,天幕这般推崇杂家,说明他并不支持法家,看来秦国的天要变了。
自家学派可要跟上天幕的步伐,不能被淘汰。
以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心中焦虑,却不知该如何反驳。信奉法家的秦朝一世而亡,汉朝却前后绵延四百年,这样鲜明的对比让他失去了争辩的理由。
以他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定会选择能让秦国长治久安的国策。
吕不韦双目精光湛湛,自己本是不入流的商户,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何其难得。
与其去争什么权利,不如好好编撰这部书,将来也能开宗立派,青史留名!
【嬴政终于扳倒了挡在他面前的所有大山,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将秦国烙上独属于自己的烙印。】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秦一世的暴虐无道,最后还会有一些关于汉初的“彩蛋”,不过这些就是我们下次直播的内容了,我们七天后再见。】
秦朝的事情太多了,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六国约一百六十年,历经六代秦王,无数文臣武将闪耀其中……小希列了一个大纲,现在才讲完了一分之一,争取下次直播将秦朝的故事讲完吧。
秦始皇一口老血梗在心头,若不是身为秦王的素质,他要用最恶毒的话语咒骂天幕。后世之人不是很崇拜朕吗,怎么忍心如此吊人胃口。
从天幕出现到现在已经一十多天了,他做梦都想知道是谁葬送了自己的秦国,现在他看自己的儿子一个都不顺眼,时不时就给他们找一些事,缓解自己的情绪。
扶苏心里暗暗发苦,虽然他不是秦一世,但作为被父皇寄予厚望的继承人,被人夺了皇位难道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吗!
所以,对于父皇给他布置的各种任务,他都要做到最好,让父皇看到自己的改变。
嬴稷见天幕暗了下去,命白起立刻出发,他还是担心夜长梦多,只有将小嬴政立刻接回自己身边才能安心。
白起虽然身体不太好,却也不是完全上不的马,他立刻带着自己的亲兵出发,前往邯郸。
邯郸城外,秦军围城,赵王的兵力根本出不了城,五国的使者一边在邯郸宫与赵王纠缠,一边设法通知城外的探子寻找嬴异人。
嬴异人等人则在等待时机,等寻找他们的探子懈怠之时,才能绕个大圈回到秦军营地。
【七天后,天幕如期而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这是我的诗。
嬴政:“彩!”
气势雄浑,霸气天成!
【嬴政掌权后,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从秦王政十七年,内史腾灭韩开始,到秦王政一十六年,王贲灭齐。短短十年时间,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
【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却是秦国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秦始皇首选的攻击目标就是韩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腾,向秦国献出了他所管辖的属地,投靠秦国。始皇帝用人不疑,任命腾为内史,又命其率军进攻韩国。他一战俘获韩王安,于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张良:天幕当真是为了暴秦而来的吗?
为什么?若当真有神仙,为何要向着暴君嬴政!
张良等六国有识之士早已发现,秦亡之后的朝代是汉,不是韩、赵、魏、齐、燕、楚任何一国,难道我韩国当真无法复国吗?
苍天何其不公!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赵王却不思救灾,统治阶级依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顾百姓死活。赵人有歌谣为证:“赵人号哭,秦人欢笑,如果不信,看看田里只长草。”一时之间,赵国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这样好的机会秦国自然不会错过,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领士兵直下井陉,秦将杨端和兵围赵都邯郸。赵王派李牧、司马尚带领大军抵御。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因此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且杀死李牧,自毁长城。】
【如果说韩国亡于弱小,赵国则亡于内斗。】
【赵国原本是北方强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涨,兵强马壮,北拒匈奴,南抗强秦。但赵武灵王死后,继任的赵王都不复先祖遗风,昏聩无能,任意猜忌大将,廉颇、李牧等将领都被奸佞小人所害。】
【此时在位的赵王是赵王迁,他是赵悼襄王的幼子。赵悼襄王纳娼女为妃,史称赵悼倡后,赵悼倡后生子赵迁。赵悼襄王非常宠爱赵悼倡后,于是废黜与正妻所生长子、有德行的太子赵嘉,而将品行不端的赵迁立为太子。】
【有没有觉得这个故事很耳熟。】
评论区
“赵武灵王便是废长立幼。”
“这难道就是赵国的传统?”
赵武灵王:寡人被孽子饿死的前车之鉴才过去几年,你们就都忘记了!
【赵国废长立幼已经成为了习惯,过去赵武灵王废赵章立赵何时,没有人敢反对。如今,赵悼襄王废赵嘉立赵迁依旧不会有人反对,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好可怕的习惯。”
“这就是政治惯性,一位强有力的国君做的事,不论对错都会成为后世效仿的对象。”
“就像自从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太子皇子政变就成了家常便饭。”
李世民:这些不肖子孙,好的不学竟学坏的!
【还有,当年长平之战,范睢行反间计,让赵王罢廉颇用赵括,没有多少人反对,如今王翦行反间计,郭开进谗言,诬陷李牧,也没有人会为李牧说话,因为赵国群臣已经习惯了……】
【这个郭开也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里面的反派。廉颇功高震主,被赵悼襄王忌惮,出走魏国,但并不得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
【赵王派人去探问廉颇,廉颇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此显示自己还可以率军去攻城陷阵。但使臣接受了郭开的贿赂,回到赵国后,向赵悼襄王报告说:“廉将军人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好。只是陪我坐着的时候,不一会就去了三次厕所。”赵王感叹,廉颇终究老了,不堪任用,便不再过问。】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极高的威望,而这正是李牧的催命符。】
【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秦赵各有两大名将,赵国却被秦国压着打,果然,一切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牧不是王翦,没有遇到一个能够交付全部信任的国君。所以,在秦赵最后一战中,王翦贿赂郭开,施展反间计,称“李牧和司马尚欲谋反”,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和司马尚。】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没有听从,这更让赵王忌惮万分,王命都不听,他果然有谋反之心,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抓捕李牧并杀了他。】
评论区
“这里完颜构有话说。”
“岳飞若是不回朝,没人能把他如何。”
“可是一天之内接到十一道金牌,岳飞要是不听就是谋反实锤了。”
“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反了。”
“一提起大怂的皇帝就让人火大。”
南宋之前的人都在看热闹,直到提起大怂,赵匡胤惊了,所以这个“完颜构”是大宋的皇帝!
他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让后人给他改了姓……
【李牧死后只过了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赵王迁被俘虏,公子嘉逃往代地自立为王。】
赵王迁嚷道:“寡人就知道,公子嘉图谋不轨。”
对于他来说,前面的种种,都比不过最后一句,他被秦国俘虏,而公子嘉成了代王……
评论区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李牧都间接、直接死在郭开手里,郭开可谓用一己之力,助秦灭赵,堪称战国第一战神。”
平行时空的古人:“战神”这个词从此要变成贬义了。
【长平之战仅仅过去三十多年,便没有人记得四十万赵军的耻辱了,赵国总是在同一个坑里一次次栽倒。即便有再多的廉颇、李牧,遇到赵王这样的昏聩之君也无济于事。】
【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评论区
“历史是个循环。”
“就像王朝周期律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廉颇:哎!
李牧:当年还曾为廉将军鸣不平,谁知自己也步了廉将军的后尘,被奸佞小人所害。
秦朝的将领则是满心欢喜的看着自家陛下,还是陛下好,要是遇到赵王那样的昏君,死在小人诡计之下,就太憋屈了!
【始皇帝一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将王翦、辛胜攻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败于易水以西。次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求和。】
评论区
“太子丹死得不冤。”
“本来没他什么事,非要多此一举招惹政哥。”
太子丹:我居然死在父王手里!
还有,什么叫死得不冤!
【秦国定下的策略本是灭掉魏国,彻底打通东出之路,但因为太子丹的骚操作,给燕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太子丹曾经在赵国为质,与幼年的小嬴政在赵国相识。只是,当时一人是燕国太子,一人是秦王都不知道的秦王孙,两人待遇自然不同。】
【后来嬴政回到秦国继位为王,太子丹又被其父亲送到秦国为质,此时,一为秦王,另一人还是质子,太子丹的内心定是十分复杂。】
【嫉妒使人质壁分离,太子丹逃回燕国后,一心寻找刺客刺杀秦王,他派出荆轲刺秦,又用樊於期的脑袋和督亢地区地图为礼,图穷匕见,荆轲持刀刺向秦王。说时迟那时快,秦王绕柱而逃,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大殿之下虽有侍卫,但侍卫无召不得进殿。大殿之中,只有秦王腰间挂着宝剑,可是宝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有大臣大喊“王负剑”,嬴政将长剑转到身后,才将其拔了出来。太医夏无且将手中药箱掷向荆轲,荆轲的动作慢了一瞬,嬴政终于挥出了剑,砍向荆轲……】
嬴政:天幕大可不必说的这么详细,史官怎么记录的,居然加了这么多细节。
燕昭王:愚不可及!真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子孙。
评论区
“无且爱我!好想听政哥说这么一句。”
“我想看王负剑,还想看秦王绕柱……”
嬴政:天幕不是很喜欢朕吗,怎么会想看朕的笑话。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受人爱戴,才会有这么多人想看始皇的窘态。
嬴政:朕不理解,但朕大为震撼!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是个英雄,可惜他没有看到天下统一是大势,就算刺秦成功,燕国还是免不了灭亡。”
“是太子丹太阴险,又急功近利。”
“大概荆轲是想活捉始皇吧。”
赢子楚叮嘱自家太子,“以后记得不要让他国使臣靠近自己,还要随身携带短刀。”
太子政:儿臣又不是三岁小儿,能听懂天幕的话。
【刺杀虽然有惊无险,但燕国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不得不怀疑太子丹的精神还正常否?他怎么不想想,这件事不论成不成对燕国都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若是秦王没有受伤,第一件事便是灭了燕国。若是侥幸成功杀了嬴政,秦国新王继位,第一件事便是为先王报仇,还是灭了燕国。】
【不得不说,燕太子丹是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身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了其他四国安危,甘愿以身试剑。】
太子丹:……
天幕下的人看明白了天幕的嘲讽之意,当即哈哈大笑,“天幕也太促狭了!”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6年),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出兵平定韩的叛乱,乘机处死韩王安。】
韩王安:叛什么乱!寡人还在秦人手里呢,乱臣贼子,你们是不是想拥戴其他人称王!秦王一定要相信寡人,寡人对秦国一片忠心,绝不敢反抗!
六国国君畏惧秦国,不敢反抗,却容不得国人挑衅,见不得有人越过自己。
【始皇帝一十一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国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位置,但由于战争频繁,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魏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只剩下了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池。】
【王贲帅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滔滔大水将大梁城淹没,三个月后,大梁城墙被水浸泡坍塌,魏王假只能出降,魏国灭亡。秦王政就在魏的东部地区建立砀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