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兰芳 >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结局

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结局(2/2)

目录

为了维护联合王国的利益乃至于生存,联合王国必须要集中全部主力和华联决一死战。

而数量更多的马雷克派则认为是小皮特政府的错误对抗政策把华联推向了对抗面,如果继续维持友好的政策,局势未必会坏到这个地步,都是小皮特政府乱来所导致。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天天在议会上演全武行,正巧国王乔治三世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带英内部更加混乱,别说开战,内部纷争都无法平息。

万般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推出最有资历的著名墙头草——福克斯出任首相来稳定局面,福克斯则采取了绥靖政策,主张同华联议和,暂停纷争,来争取稳定国内局面的时间。

最后华联和带英双方在里斯本举行会谈,最后以华联“退让”一步,放弃索取战争赔款为结果,结束了这场军事纷争。

带英不用付出什么军事赔款,但是却失去了整个印度和亚洲的殖民事业,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几乎无法挽回的恐怖打击。

更兼同一年珍珠大运河的全面开通,使得华联从此以后的商业、军事运输都不需要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而可以直接从红海抵达地中海进而抵达欧洲,大大缩减了运输航程。

商船前往欧洲更加便利,意味着华联的商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欧洲倾销。

军舰前往欧洲也更加便利,意味着华联的军事力量可以更加便利的投放到欧洲,形成更加强力的威慑。

此后,直到兰芳三十年,华联的纺织产业成功以更加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质量击溃了带英摇摇欲坠的纺织产业,实现了对带英的全面倾销,带英本土也沦为了华联商品的倾销地。

带英的支柱产业崩盘,国内经济一落千丈,大量商人、权贵破产,仅剩下与华联关系紧密的亲华派成员得以保全自身。

在此潮流推动之下,赵学宁成功推动了带英驻华联使节马雷克返回伦敦接任福克斯成为首相的政治行动,然而此时此刻的马雷克已经完全成为华联政府的傀儡,没有了自主的可能。

福克斯政府的下台意味着带英国内的亲华派的全面上位,马雷克作为带英亲华派的领头羊、代言人,成为带英新一任首相。

他上任后大力推动绥靖政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主动采取了诸如裁军、出售国有产业、矿产、土地等等方式获取资金,当然,主要买家基本上都是华联方面的人物。

他的一系列绥靖主义政策成功缓解了经济危机,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支出,也在华联的经济扶持下稳定了国内的就业环境,而代价就是自废武功、拱手让出经济主导权。

因此,马雷克担任首相期间的带英政府被嘲讽为彻头彻尾的“华联内阁”、“赵学宁的提线木偶”。

但是因为其在经济上的成绩,以及切实稳定了带英国内动荡的政局的成绩,后世部分学者对马雷克的评价并不是投降主义者,而是务实主义者。

这部分学者认为马雷克知道带英在军事上根本无法和华联抗衡,强行对抗的结局只能是土崩瓦解,所以选择了务实主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马雷克是对的,因为华联真的能把带英给肢解了。

在华联逐步降服带英、使之自废武功、退出世界争霸格局的过程之中,欧洲大陆上,德意志联盟和意大利联盟也感受到了过于强大的压迫力,包括沙俄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华联越发强大的经济压迫力和在华联庇护下成长的法兰西共和国的压迫力也不断增强,其内部的共和主义思潮不断影响着这些传统的王权国家,使得各国王权政府极度不安。

于是在兰芳三十一年、西元1810年,赵学宁大总统任期满二十年、主动辞职不再担任大总统的时候,他们开始搞事情。

德意志联盟、意大利联盟和沙俄三方面联合起来组成神圣王权同盟,后面奥斯曼帝国也宣布加入神圣王权同盟,再次发起了对法兰西共和国主导的西欧地区的打击。

他们试图覆灭法兰西共和国,恢复王权统治,整合整个欧洲大陆的势力来对抗华联。

这个神圣王权同盟似乎认为赵学宁辞职、不再担任华联大总统之后会引发华联的政局动荡与国力下降,所以打算趁这个机会搞一波事情。

可他们没有预料到,华联内部的政治交接换届非常迅速。

赵学宁辞职之后,新任大总统、赵学宁扩张主义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前外交总长陈启隆转头就任命赵学宁成为大总统特使、华联陆海军大元帅,全权负责处置欧洲战事,他这个大总统则退居幕后,成为后勤总负责人。

于是这个神圣王权同盟顿时傻了眼。

时年五十三岁的赵学宁不再留守国内而不外出,而是以大元帅的身份前往巴黎。

在巴黎,赵学宁以他绝对崇高的威望在巴黎宣布集合华联、法兰西共和国、带英、西班牙和葡萄牙五国势力组成共和同盟。

他亲自担任共和同盟最高总指挥,指挥五国军队联合作战,在莱茵河、北意大利、瑞士地区接连大破神圣王权同盟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不断获胜,而神圣王权同盟的军队则兵败如山倒,不断后退。

一开始,他们还气势汹汹,普鲁士国王、奥地利皇帝、沙俄沙皇这三个最强王者带着自己的军队兵临莱茵河,摆出一副气吞万里如虎的架势,好像立刻就要摧毁整个法兰西一样。

然而当赵学宁抵达巴黎成为共和同盟军总指挥之后,他们直接被赵学宁当面打成了筛子,根本不是赵学宁的对手。

在这场战争中,赵学宁与法国元帅拿破仑成为最佳搭档。

拿破仑心甘情愿成为赵学宁的副手,在意大利战区和中东战区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单人独力打爆了意大利同盟的军队,摁着意大利人的头逼着他们投降,接着继续向东,以七万人的兵力打爆了奥斯曼帝国二十万军队,逼得奥斯曼皇帝纵马狂奔,就差没spy赵光义了。

而赵学宁则亲自统领共和同盟主力在欧陆平原推进,接连挫败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主力,接连突破各个重要战略要地。

兰芳三十二年、西元1811年六月,赵学宁率军攻占了柏林,普鲁士王室落荒而逃。

八月,赵学宁率军攻克维也纳,奥地利王室落荒而逃。

整个1811年,赵学宁率领共和同盟军直接打穿欧洲腹地,最远打到了波兰与斯洛伐克地区,打崩了整个神圣王权同盟,逼得普鲁士王室和奥地利王室逃到了圣彼得堡寻求庇护。

但是沙俄的处境也并不好,华联军队从中亚草原向其腹地展开进攻,直接威胁到了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地区,使得沙俄军队极度被动,难以应对。

到兰芳三十三年、西元1812年三月,神圣王权同盟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宣布无条件投降。

四个主要王权首脑与赵学宁、罗伯斯庇尔、拿破仑、马雷克等共和同盟主要首脑在维也纳展开和平商谈,确定神圣王权同盟停止存在。

另外,巨额战争赔款、割让土地、领事裁判权和自由贸易条约等等一个也不少,全都加了上去,欧洲王权势力至此衰颓,再也不复振兴。

华联的经济触角也正式深入整个欧洲腹地,开始了进一步的扩张。

这场战争被历史学家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之后,华联的国际地位直接登顶,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老大哥,赵学宁则是这个世界老大哥意志的化身、华联的代表人。

他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都积攒了极高的威望,甚至在一些战败国内部也出现了大量的崇拜者和拥护者,大家纷纷举起赵学宁的《共和国》,化身为赵学宁主义者,高呼口号,在各国内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赵学宁主义的旋风。

并且同样在战后,赵学宁在巴黎倡导全世界主要国家组成一个国际组织,平时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际组织内商讨,争取用政治和经济手段解决纠纷,而不是用军事手段。

兰芳三十五年,西元1814年,在赵学宁的倡导和建议之下,国际联盟于华联首都天京正式成立。

赵学宁虽然不再是华联大总统,也不掌握任何实权,只剩下华联大元帅这个虚衔,却被一致推举为国际联盟最高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法兰西共和国第二任总统拿破仑波拿巴在推举会议上直接称呼赵学宁为“世界领袖”,认为赵学宁是唯一一个有能力有威望有资格带领全世界往前走的人。

除了赵学宁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承担这样的职责。

赵学宁本意不想出任这个职位,但是鉴于当时的国际态势,为了稳固华联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他决定出任这个职位,成为拿破仑口中的“世界领袖”。

在赵学宁担任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十年期间,整个世界的确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和平。

全球各主要国家之间没有发生哪怕一次的战争,无论什么地方有冲突苗头,赵学宁都会及时的主持局面,然后发动“面子果实”的能力,化身面子果实能力者。

只要他抵达的地方,无论火药味儿多浓,都能被他立刻压制下去,然后通过政治调节和经济协商,化解矛盾,恢复和平。

大家都愿意也必须要给赵学宁这个面子。

在赵学宁主掌国际联盟的十年间,国际联盟真正的发挥了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存在意义,调解了数百次国际范围内的矛盾,始终没有让军事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

因此,后世也有人把这十年称为世界发展的“黄金十年”,并认为后世整个世界的进步源泉都来自于那黄金十年。

那十年间,赵学宁为整个世界处置冲突矛盾提供了太多的经验和方法,让军事退居二线,不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整个人类的文明水准和政治水准都被认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兰芳四十五年、西元1824年,赵学宁正式卸任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宣布淡出政界、军界,从此不再担任任何公共职务。

他就此敛去了自己的锋芒,不再出现在世人眼中,不过他作为“世界领袖”的传奇并没有随着他的淡去而消散,反而越发具有传奇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赵学宁隐居之后,他不再活跃,但是他的几个孩子却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辉。

遵照赵学宁的意愿,他的孩子并没有在政界、军界发展,而是在其他领域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他的长子在华联科学院任职,成为著名的火车专家,为推动火车产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次子在兰芳大学任教,后成为华联著名的体育教练、推广人。

在竞技体育事业于全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带领华联足球队、篮球队等等竞技体育队伍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并且提议创建了国际体育联盟,被称为世界竞技体育事业的奠基人、教父。

三子则成为兰芳大学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师从法兰西著名学者拉格朗日,后来成为电磁专业的专家,成功推动了华联新的通讯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有趣的是,赵学宁的三子虽然没有文学天赋,但是业余却非常喜欢写作,并且颇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为荣。

其主要作品有《我的大总统父亲》、《总统的儿子不好当》等等,以其小学生式的质朴写作手法赢得读者的广泛欢迎,成为“著名”的作家。

但奇怪的是,他的兄长赵安东却对此感到十分不满,总认为他是“赵家光辉形象的抹黑人”,在赵学宁去世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始终无法原谅他。

而之所以发生了这件事情,据传是因为他的文章里透露了赵学宁曾患有痔疮这件事情,被赵安东认为抹黑了赵学宁的形象。

至于赵学宁唯一的女儿则师从欧洲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学贯中西,在华联乃至世界的音乐领域有很大的贡献。

甚至后来被选定为华联国歌的《兰芳进行曲》就是她在赵学宁去世之后所创作用来纪念赵学宁的纪念曲。

赵学宁于兰芳六十一年、西元1840年七月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他去世以后,华联政府按照他的遗愿,不举行公开葬礼和任何形式的官方追悼会,只是对全国做出通报,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的赵学宁的崇拜者、追随者无不为此痛心疾首。

民间自发举行的追悼会、纪念会多如牛毛,从华联首都天京到法国首都巴黎,到处都是纪念赵学宁的人群,自发性的纪念浪潮从1840年到1843年,持续三年之久。

根据赵家人在事后接受华联官方喉舌《天京日报》的记者采访所透露,赵学宁去世之前了无心愿,觉得自己的一生已经足够有意义,所以对于家人没有什么可交代的。

他只希望自己死后世界上能够少一些战争,多一些和平与互相理解,他说他打了一辈子的仗,最希望的却是再无战争,希望后人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可以更好地发挥国际联盟的效用。

但遗憾的是,他的愿望没有实现。

赵学宁主掌国际联盟的十年,是国际联盟威望最高、约束力最强的十年,哪怕在赵学宁辞职以后,国际联盟也依然维持着威望和约束力,依旧具备调停、调解国际矛盾的能力。

但是在赵学宁去世以后,国际联盟的约束力不断走低。

国际联盟被广泛视为赵学宁的“遗产”之一,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约束力却和赵学宁活着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

赵学宁活着的时候,国际联盟甚至可以对华联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的不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惩罚,赵学宁去世以后,国际联盟失去了这种能力。

据说在得知赵学宁去世的消息以后,已经离开总统职位的拿破仑曾哀叹,说全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所有人认可的世界领袖,这也就意味着世界秩序将再次发生变动。

赵学宁主导全世界秩序的三十年,是人类有史以来战争次数最少的三十年,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次数最频繁的三十年。

赵学宁以最强的战斗力和威望震慑整个世界,让人们敬畏,也让战争狂感到忌惮,不敢肆意妄为。

拿破仑评价这三十年将是后人会反复纪念、研究、感叹的三十年,是文明之光最灿烂夺目的三十年。

但是赵学宁去世之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让战争狂感到忌惮了。

拿破仑在赵学宁去世之后的第六年,也就是1846年去世,他去世以后,被称作“战争狂人”的带英时任首相戴维阴谋发动了试图颠覆华联主导国际秩序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自欧罗巴大陆,后波及到亚洲、美洲,甚至是还没有被殖民狂潮瓜分的非洲,形成一场世界大战的格局,被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

带英拉拢了当时世界上所剩不多的王权国家和对于世界格局不满的国家组成了第二次神圣王权同盟,要和华联为首的势力格局掰腕子。

战争进行了四年,参战军队人数高达四百余万,最后,华联主导的国际联盟一方获胜。

华联在战后彻底解决了带英问题,把带英变成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等四个部分,大力扶植各地自主的独立势力,使得四地分别建立了共和国,自此不再统一。

这场战争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王权国家全部失败,所有的王权国家无论是否参战,都在战后被华联或强迫或协商,结束了王权。

由此,世界正式进入了共和时代,封建专制至少在明面上不复存在于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之上。

可与此同时,世人也发现,战后短暂的复苏之后,赵学宁在《共和国》中曾预言过的共和时代的争霸局面也在逐渐上演。

世界主要的国家都为了各自的利益陷入了互相针对的怪圈,国际联盟也无法作为一个调停者而继续维持约束力,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十年之后,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直接宣告了共和时代的国际和平局面的彻底破产,并直接引发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华联内部出现了全新的政治主义思潮。

而这,又和赵氏后人产生了直接的联系。

赵学宁去世以后,赵氏后人广泛活跃在科学、体育、艺术等等领域,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引领时代潮流,始终坚持赵学宁“后人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家训,远离政界、军界。

因为赵氏严谨治家的传统,赵学宁的后人始终没有出现什么作奸犯科之徒,名声一直维持得很好,在国内拥有不同于政治影响力的另外一种影响力。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赵氏后人之一的赵勤率先提出了新的政治主义思想,从而使得华联国内爆发又一轮政治思潮,把赵勤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赵氏家训才宣告完结。

当然,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全书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