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想要朕出钱,没门(1/2)
皇城,午门外。
礼部尚书牛谅、户部尚书颜希哲、礼部尚书吴琳并排站着,仰头看着午门墙外张贴出来的黄榜。
吴琳盯着黄榜上的文字,缓缓念道:“若莅事临下须有惠有威,使人畏服,切戒忿怒及恶言加人。先圣云:非礼勿言。礼云:君子恶言不出于口……”
颜希哲扯了扯衣袖,待吴琳念完之后,侧头问:“陛下贴出这黄榜,是让文武百官少说浮溢之语,少在朝堂之上彼其娘之,为何每日来此停留的皆是文臣,不见武将?”
牛谅白了一眼颜希哲:“呵,他们来此作甚,就那些武勋有几个能认全这上面的字?要个后勤,在朝堂之上公然跳脚骂娘,也只有武勋能做得出来。”
吴琳面对牛谅呵呵笑了声:“武勋骂娘,可是你这个礼部尚书失职,小心有人拿这个做文章。”
牛谅毫不在意,挥了挥袖子:“礼部可以教化人与百姓,可不能教化顽石。自开国以来,朝廷哪一年不在制礼,制规矩,前些日子,陛下还让礼部编制文武官诰命制度。规矩年年出,可不见武勋有几人遵循,又有何用?”
颜希哲明白牛谅的不甘与痛苦。
在京的武勋多数都是跟着陛下打江山的旧人,一个个有从龙之功,开国之功,好不容易混出来好日子,谁甘心被条条框框束缚着?
吴琳抬手指了指天,轻声问:“那个人要走,禀告过陛下没有?”
“各自回衙署吧。”
颜希哲跟了几步,看了看沐英等人的去向,有些疑惑地说:“进了左顺门,似乎去的是东宫。”
牛谅点了点头:“禀告过了,陛下命翰林院官践行,并赐宴于光禄司,给了些许赏赐。”
朱元璋接过文书,展开仔细看去。
朱元璋感觉很奇怪,难道说这个背包的东西放少了?
朱标拿出一份文书,恭谨地递了过去:“父皇,顾先生在文书里说,这种战术背包,可以将物资的重量分散在了肩、后背与胸前多处,从而显得相对轻松,加之背包设计合理,长时间背负并不觉太累,战时,军士可背在身上急行前进,不乱阵型,不误后勤。”
牛谅冷笑一声。
朱元璋想了想,呵呵笑道:“朕还以为是什么物件,感情这顾先生不过设计了个背篓,行军打仗,用这种背包,不一样是增重于兵,兵疲则无战力,这种背包,并无用处。”
用吕布来形容衍圣公,多少有点对不起吕布,人家吕布好歹认了爹之后,还知道杀爹,衍圣公认了爹之后,那就是真儿子了。
朱标与沐英对视一眼,默然不语。
一个背包,可容纳基本口粮十日至十五日左右,若军士人人都有战术背包,只需要一声号令,那军士便可立即背起背包,整队出发,即刻踏上征程!
而不是一声号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等一切都准备妥当,鞑子已经抢完跑远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莫要再托着了,这点力度,朕还是背得起。”
文书中写出了战术背包的几大好处:分散重量,保存体力;保障后勤,击远追远等。当看到“标配战术背包,半刻钟可动大军”时,朱元璋瞳孔微微一凝,终于心动。
别误会,不是说衍圣公在这三个朝代里多勇猛,武力值点满了,而是说衍圣公和吕布一样,都是多姓家奴。
可见大明皇帝对孔家人是何等失望,要知道,洪武皇帝希望江山万代,而在这万代江山里,只希望孔家出一个好人,娘的,这简直是把老孔家骂去九千九百九十九代了……
张培道:“陛下,此背包可容纳三十斤大米,十斤肉干,两斤水,还可将短剑配在底部,作行军口粮,除水源外,可支用十日至十五日。”
“重视?呵呵,就他们家的做派,陛下没有下旨惩罚已经算是克制了。”
“那是——大都督府里的沐英吧?”
洪武元年,徐达刚打下山东,奉朱元璋的命令亲自去请孔克坚,孔克坚说什么都不去见朱元璋,只是送出自己的儿子孔希学,然后坐在屋顶上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元朝老爹能重新打回来。
“哦,看来朕不试,你们是不答应了?”朱元璋笑了笑,看向张培:“来,给朕试试,若不能说服朕,只能说明这物件,不过如此。”
颜希哲恍然,原来是那个骑在墙头上的孔家人。
朱元璋岂是好糊弄的,当即破口大骂,是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
远了不说,就说元时最后一个衍圣公孔克坚,他可是元朝忠实的乖儿子,不仅出谋划策帮着元朝打红巾军,还是个宁愿让自己亲儿子改姓明,自己也不想改掉元姓的人。
你可要想好了,不认咱当爹,那就打到你喊爹为止。
张培肃然道:“陛下,此物便是顾先生设计的战术背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